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药研发

这个病让六成以上的人无力负担,是我们共同的悲剧

发布时间:2017-03-22 14:06:44  来源:互联网   

卫生经济学里有1个名词——灾害性医疗支出。

当1个家庭自付的医疗费用超过家庭可支付能力的 40% 时,就认为这个家产生了灾害性的医疗支出。

灾害性医疗支出在中国绝非某个个体的窘境,《柳叶刀》2011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灾害性医疗支出的产生率为 12.7%,这是1个相当高的比例。

在罗尔事件产生后,我们意想到,即使是1个有稳定收入和积蓄的中产家庭,在遭受白血病时,也可能产生灾害性的医疗支出。

白血病的医治进程艰辛而漫长,犹如1场通关游戏,化疗、配型、移植、抗感染、抗排异,免疫系统重建…….以灾害性的医疗支出为代价,通关者将赢复生命。

我们寻觅了1个大型的血液病医院作为视察样本,发现了1些可能会改变你的呆板印象的结论:

白血病不是绝症,以儿童最为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例,发达国家的治愈率已逼近 90%,在中国,治愈率也在 70%~80% 之间。

2012 年《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而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平均医治费用高达 58 万,接受化疗的白血病家庭会略少1些,费用多数在 10 万到 30 万不等,花费最多的1个家庭是 180 万。

上述调查中,在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儿童中,唯一 30.81% 的孩子完成了移植手术,在未完成移植手术的人群中,有 62.59% 是由于 「费用昂贵,没法负担」 。

白血病的报销比例并没有那末高,而且花费越高,报销比例越少。中国公益研究院对小天使基金2014年救助的白血病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疗表现的实际报销比例为 32.5%。

2015~2020 年,预计中国有 5.05 万名 0~14 岁的白血病儿童,其中,4.05 万名白血病儿童的家庭面临灾害性医疗支出。

哪怕是在疾病救助领域,也是1个讲求眼球和流量经济的世界,动人的故事才能让公众为之买单。

●   ●   ●

灾害性医疗支出

夜里睡不着的时候,韦光敏会拿起她的手机,给她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志愿者、NGO 的工作人员、记者们,挨个发微信求助。

我在清晨 1 点半、清晨 4 点 47 分, 清晨 5 点 06 分,收到过她的消息:

我把所有银行卡给您看,真没办法了,希望能筹到孩子的移植入仓金…….

您是好人,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您们1定要救救孩子,帮帮我!

您1定要抓紧时间帮我把捐款页推向首页,由于孩子的身体等不起,所以您必须得帮帮我!!

13 岁的独子被查出白血病后,韦光敏花 500 元买了1个山寨机,病友教她安装了几个网络筹款平台的 App。

相较而言,多数癌症更多地与衰老相伴。但白血病这类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几近是无差别杀伤。

2015 年的数据,中国有 7.5 万人被确诊为白血病,虽然在整体的得病人数,成人占据多数, 但在儿童癌症病发率的排行榜中,白血病高居榜首,中国每一年新增 3~4 万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其中3分之1是白血病,光敏的儿子就是其中之1。

以韦家的家境,没有任何可能独立支付儿子的医治费用。13 岁的儿子在4川故乡的医院被诊断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融会基因呈阳性,属于高危病人。

被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辨认并命名的 160 年后 ,白血病已有1套较为成熟而有效的化疗方案,以儿童最为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例,发达国家爱的治愈率已逼近 90%,在中国,治愈率也在 70%~80% 之间。

但对那些复发的患者、或是被查出融会基因阳性的高危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更好的选择。

2012 年《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对接受化疗的白血病家庭而言,费用多数在 10 万到 30 万不等,而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平均医治费用上涨到 58 万,花费最多的1个家庭是 180 万。

韦家的主治医生是1位 50 岁左右的主任医师,他很肯定地告知韦光敏,如果不及时医治,最多能活半年,建议进行先化疗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医治费用在 60 万到 80 万之间。

卫生经济学里有1个名词——灾害性医疗支出,当1个家庭自付的医疗费用超过家庭可支付能力的 40% 时,就认为这个家产生了灾害性的医疗支出。

根据这个定义,韦家产生了灾害性的医疗支出。

韦光敏和丈夫终年在外,打工的年头和儿子的年龄1样长,做过车衣工,泥工,积蓄不过 10 万元, 但为人父母常常有孤注1掷的决心和不顾1切的勇气。

带着全部的积蓄和借款,韦家在北京往东30千米河北燕郊的1个居民小区内租下1套两居室,这里的房价1路飙升至 3 万/平米,除是炒房者的热土,还有1家顶尖的血液病医院——亚洲骨髓移植之父的陆道培院士执掌的燕达陆道培医院。

韦光敏第1个认识的人是孙映辉。

在投身白血病救助工作5年后,孙映辉选择了燕达陆道培医院的患者作为自己的救助群体。

「在所有得病者群体中,这个亚群是最不容易的,几10万,上百万说花没就花没了,1个骨髓移植后的肠道排异花进去几10万1点也不奇怪;若有从病发、移植到康复回家只用1年的,那简直是蒙上天垂怜的奇迹,回家也其实不意味着『康复』;吃药调药、闭关休息、谨慎翼翼等待免疫重建、定期回医院复查等都是必修课;5 年不复发才可松口气!」

据她估计,每一年有数以千计的家庭,背井离乡,隔绝了此前的1切生活痕迹,在北京东郊 30 千米外的这个河北小镇上驻扎下来。

●   ●   ●

没有亮点的故事不好筹款

在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通关游戏中,韦光敏在第1关就遇到了麻烦,她凑不够进移植仓的押金。

主治大夫温和地告知她,1切顺利的话,30 万完成移植的病例也有,但是1旦产生排异或感染,花费就不好估算了。

韦光敏把银行卡里的数字加了1遍又1遍,所剩下不过1056万——最多的时候,加上黄文学校的捐款和亲戚的借款,韦家的账户里有 30 万,但此前的化疗、检查和骨髓配型已花去 10 多万。

站在医院的门廊边,韦光敏给1家资助白血病儿童的基金会打电话,她性子急,其实不善于言辞,时而强硬,「你必须要帮我」,时而软弱,「你们是我的大恩人,我愿意用我的命去换回我儿子」。

5分钟以后,电话断了。

「真的太难了, 他们都不管我, 我说也不会说,写也不会写。」

除却1腔孤勇,韦光敏在这个城市不认得甚么人,不太会玩网络,在网上提交求助材料时,提交了 10 次,才算成功。

她回想起之前打工的日子,「我手脚慢,在工地上做泥工时,做的就比其他工友慢,他人1天干完的活,我要干1天半。」

关于筹钱,她平常能做的,就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在1个小时内,转发 20 条为儿子发起的轻松筹的捐款链接。

轻松筹是时下最火热的大病救助的众筹平台,韦光敏的1位病友,曾通太轻松筹召募了 20 万的资金。

韦光敏的轻松筹不像她预计得那末顺利,发起1个半月,计划召募 20 万,所筹款项刚刚超过 8 000。

「他们告知我,故事没有亮点,不吸引人。」

哪怕是在互联网疾病救助领域,也是1个讲求眼球和流量经济的世界。动人的故事才能让公众为之买单,去年 12 月,深圳的1位作家罗尔,凭仗他的1篇美文,在 48 小时以内为白血病的女儿召募到了超过 200 万的捐款。

韦光敏努力回想,儿子的故事有甚么「亮点」 —— 留守儿童、做过课代表、懂事……

「还有吗?」孙映辉问道,在孙映辉的救助工作中, 帮助家庭撰写文案,是她工作中很重要的1部份。

「摔断过手,算吗?」 韦光敏有些不肯定。

在此前的1封求助信里, 她把丈夫唤做「东亚病夫」,历数了自己前半生的曲折:

为了生活,在工地里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10点;

房子开裂,下雨漏得不可开交;

36 岁得了宫颈糜烂,38 岁确诊卵巢早衰,73 岁的婆婆得了帕金森症。

孙映辉从事救助工作多年,也不由得叹了口气,大孩子本就不好筹款,黄文刚过完 14 岁生日,已是个大孩子,比不得幼童招人怜爱。

中国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1位魏姓工作人员建议为孩子换几张照片,现在提交的的照片都是韦光敏用山寨机拍的:1张是学生证的翻拍,模糊到看不清孩子的眉眼;1张带着白色的口罩,只露出了两只眼睛;还有1张穿着睡衣,盘腿坐在医院的病床上。

魏姑娘解释,「照片很重要,在这些热门的筹款平台,每天线上有 2 万个项目,那末多有亮点的孩子,如果这个故事没有吸引力,筹款效果其实不好。」

韦光敏翻了半天,依然找不到1张有亮点的照片,她只是回了对方1句,「1定要筹到,根本借不到!」

●   ●   ●

不行就去借高利贷

但进仓只是开始,邹家进 6 岁的儿子林林住进骨髓移植仓后,数字开始失去了它应有的含义,医院账单变成了无意义的代码的组合。

大剂量的化疗在杀死了林林体内的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摧毁了他的造血和免疫系统。在新的造血干细胞回输的1个月内,他几近没有任何抵抗感染的能力,每天都有可能有新的状态产生, 肺部真菌感染、膀胱炎、 肠道排异、皮肤排异陆续在他体内爆发。

邹家在医院的账户里1度只剩 6 000 元,还不够1支抗排异注射液的钱,在医院陪护的妻子给邹家进发了条消息,「老公,在吗?医院又催交钱了。 」

邹家进握停止机,愣了不知多久,直到煤气灶上的粥糊了,他才回过神来,给妻子回了1条「我知道了」。

「我不能对她说没钱了」,邹家进已花光了全部的家底和借款,刷爆了两张信誉卡。

来到燕达时 ,邹家 6 岁的儿子已经历了1轮医治,第1次被查出白血病时,已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复发后,邹家又卖掉了在深圳赖以为生的小超市、还有结婚时的戒指,凑了不到10几万,举家北上。

有病友跟邹家进开玩笑,你胆子真大,10几万就敢来燕达。

邹家进那个时候还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直到移植后的1个月,6 岁的儿子出现严重的肠道排异反应——骨髓移植完成后,免疫系统会自动辨认外来的组织,发起攻击。

排异反应产生后,5 万块,2 天就花没了。

由于缺钱,半年来,邹家无时无刻都处于中断医治的危险当中。这个 88 年生的年轻的父亲在短暂地几次崩溃过后,都会如期出现在儿子的病床前,带来了当天的便当,和1张温和的笑脸。

「我得熬过去,亲戚朋友借不动了,不行就去借高利贷。」

●   ●   ●

母亲的本能赢过1次

燕招借太高利贷。

没有人相信她凑得齐手术的费用。

燕招前 30 年的人生里,1直奉行的是克己节俭的生活准则,丈夫在1家制衣厂工作,燕招全职在家照料 3 个孩子,在南方小镇上,1家 5 口也算过得和美。

燕招的2女儿玉珊查出白血病时,公公婆婆1听高达几10万元的医治费用,苦劝过她,不要治了吧。她的丈夫月薪不过 3 000 元,1家全无积蓄。

孙映辉告知我,很多的家庭,在听到骨髓移植的那1刻,就放弃了,「你根本见不到他们」。

2012 年红10字基金会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1项调研中,在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儿童中,唯一 30.81% 的孩子完成了移植手术,在未完成移植手术的人群中,有 62.59% 是由于「费用昂贵,没法负担」。

在孙映辉的救助生涯里,见过借高利贷的,裸体彩绘表演行动艺术的,天桥下乞讨的,也见过无计可施不能不回失望而回的,但她没有见过如此如此坚韧的。

母亲的本能克服了燕招 30 年来随遇而安的个性,展转来到北京的陆道培医院后,她每天只睡 3 个小时,发了疯地4处找钱。

卖了房子,借遍了所有的亲人,跑遍了全北京几近所有的对白血病进行救助的的基金会和 NGO,在手术排期的前两天,奇迹般地凑够了手术押金。

但玉珊在移植仓里产生肺部感染,肠道排异时,燕招乃至去借了高利贷。

每天和各种账单、数字打交道,燕招已麻痹。她乃至说不出高利贷的具体利率,只大致记得 5 万的本金,每月光是利息需要偿还 3 000 多。

「1共花了多少钱?大概7、810万吧,借了多少?算不清了。」燕招其实不那末愿意提起过去所花费的、和未来需要偿还的帐。

更要紧的是当下,当下的医治费用还够不够?家里的亲戚都已借过好几轮了,还能找谁?下个月的房租怎样办?

●   ●   ●

救命的不报销,报销的不救命

燕招终究收到1笔 7 万 4 的报销款,来自老家的社保局,两个月前,她递上去1部份医疗费用单据,金额 27 万 6 。

自 2012 年,中国开始大病医保试点,和 2001 年开始实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3 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 年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成1个覆盖全民的、完全的医疗保障体系。

依照制度制定者的设计,基本医疗报销很多于 70% 的医疗费用,它所不能覆盖的部份,大病医疗再次给予不低于 50% 的再次报销。

但实际上,白血病的报销比例并没有那末高,而且花费越高,报销比例越少。中国公益研究院对小天使基金 2014 年救助的白血病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医疗报销的实际报销比例为 32.5%,和燕招的报销比例相差无几。

名义报销比例和实际报销比例的巨大差异之间,横亘着异地就诊和进口药物两大鸿沟。

中国的医疗资源散布其实不均衡,致使很多疾病需要异地救治。

燕招是在医生的建议之下转院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是1项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她所在3甲医院的主治医生建议她来燕达的陆道培医院,并且给她开具了转院证明。

而中国的医保多数以县市为单位兼顾,这意味着, 1旦跨出你的兼顾区,报销比例急剧降落,各地下降的比例不1,1个广东汕头龙湖区的居民,如果在区内看病,报销比例为 70%,区外则降为 45%。

更要命的是,多数进口药物,都不在合规的报销项目里。

抗感染的药物泊沙康挫 5 000 元1瓶 ,1支 20mL 的抗排异药巴利昔单抗单价 9 000。化疗药培门冬 5 000 元1支,这些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经常使用药物,但是无1例外,都被排除出了报销的范畴。

邹家进有些感慨,「救命的不报销,报销的不救命」,他上1次交给老家社保局总计 15 万的单据,最后得手的报销款也不过 4 万多。

移植舱内的账单如流水的时候,他问过医生,能不能用点可以报销的国产药。医生说,你也想用也行,但我不建议。

父母眼里,和孩子日渐好转的病情比起来,厚厚的帐本其实不是甚么大事。

玉珊抗过了最难的移植、排异和感染期,对着燕招甜甜1笑,燕招说,甚么都值得,「我能吃苦,欠的钱渐渐还吧,还不完,我还有两个儿子,让他们还吧。」

光敏的网络筹款没有进展,但靠着亲人和朋友的借款,终是委曲凑够了进移植仓的 30 万押金,虽然后续的抗排异抗感染的费用没有着落,但她觉得,她也会和燕招1样想到办法的。

家进的儿子也快出院了,他盘算着,甚么时候能回深圳去,打工恐怕没法还债了,他想去创业:

过了这1关,我的未来,还是会很好的。

今天的文章来自于丁香医生的新专栏「偶尔治愈」,我们希望记录这个时期人和疾病、衰老、死亡相抗争的故事。

虽然医学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但在被衰老、疾病、死亡这3个终极敌人克服之前,依然可以做很多事。

转载请联系 doctor@dxy.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