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药研发

十种毒似砒霜的食物 一定要少吃

发布时间:2017-03-20 07:04:24  来源:互联网   

导读:许多人认为有毒的植物大多是陌生的野生植物,其实不然,平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粮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等食用植物中也有些可能引发中毒的因素。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食用有毒植物。

1。 4季豆

致命毒素:皂素

致命机理:如果4季豆未煮熟,豆中的皂素会强烈刺激消化道,而且豆中含有凝血素,具有凝血作用。另外4季豆中还含有亚硝酸盐和胰蛋白酶,可刺激人体的肠胃,令人食品中毒,出现胃肠炎症状。

解毒方法:为了避免出现4季豆中毒,1定要将4季豆煮透、煮熟。

2。 蚕豆

致命毒素:巢菜碱苷

致命机理:蚕豆种子中含有巢菜碱苷,人食用这类物资后,可引发急性溶血性贫血。春夏两季吃青蚕豆时,如果烹制不当,常会令人产生中毒现象。而且1般在吃生蚕豆后4~24小时后病发。

解毒方法:为了避免出现蚕豆中毒,比较好不要吃新鲜的嫩蚕豆,而且1定要煮熟后再食用。

3。 生豆浆

致命毒素:皂素

导致机理:由于生大豆中也含有毒成份,因此,如果豆浆未煮熟时就食用,也可引发食品中毒。特别是将豆浆加热至80℃左右时,皂素受热膨胀,泡沫 上浮,构成“假沸”现象,其实此时存在于豆浆中的皂素等有毒害成份并没有完全破坏,如果饮用这类豆浆即会引发中毒,通常在食用0.5~1小时后便可病发, 主要出现胃肠炎症状。

解毒方法:为了避免饮用生豆浆中毒,在煮豆浆时,出现“假沸”后还应继续加热至100℃。煮熟的豆浆没有泡沫,而且消失的泡沫也表明皂素等有毒成份遭到破坏,然后再用小火煮10分钟左右,这样便可到达安全食用的目的。

4。 木薯

致命毒素:亚麻仁苦苷

致命机理:虽然木薯的块根富含淀粉,但其全株各部位,包括根、茎、叶都含有毒物资,而且新鲜块根毒性较大。因此,在食用木薯块根时1定要注意。 木薯含有的有毒物资为亚麻仁苦苷,如果摄取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或喝其汤,都有可能引发中毒。其缘由为亚麻仁苦苷或亚麻仁苦苷酶经胃酸水解后产生游离的氢氰 酸,从而令人体中毒。1个人如果食用150~300克生木薯便可引发中毒,乃至死亡。

解毒方法:要避免木薯中毒,可在食用木薯前去皮,用清水浸薯肉,使氰苷溶解。1般泡6天左右便可去除70%的氰苷,再加热煮熟,便可食用。

5。 发芽土豆

致命毒素:茄碱

致命机理:土豆是家庭餐桌上常常食用的蔬菜之1,但它含有毒成份茄碱,土豆全株都含有这类毒素,不过,各部位含量不 同,成熟土豆含量较少,1般不引发中毒,而土豆的芽、花、叶及块茎的外层皮中却含有较高的茄碱,土豆嫩芽部位的毒素乃至比肉质部份高几10倍至几百 倍。未成熟的绿色土豆或因储存不当而出现黑斑的土豆块茎中,都含有极高的毒性物资。

解毒方法:为了避免土豆中毒,我们可将土豆储藏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发芽。吃时,如果发现发芽或皮肉呈黑绿色时,比较好不要食用。

6。 生荠菜

致命毒素:亚硝酸盐

致命机理:青菜中的荠菜、灰菜等野菜都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如果人体摄取过量亚硝酸盐,可将人体内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另外,亚硝酸盐还可禁止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从而引发组织机体缺氧,令人产生中毒。

解毒方法:那末,怎样才能预防亚硝酸盐中毒呢?其实很简单,1定要让家人食用新鲜菜,煮熟的菜不宜久闷寄存,腌菜应在腌制1个月以后洗涤后才可食用。

7。 新鲜黄花菜

致命毒素:秋水仙碱

致命机理:黄花菜又被称为金针菜,是人们爱好的菜肴之1。但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如果人体摄取秋水仙碱后,会在人体组织内被氧化,生成2秋水 仙碱。而2秋水仙碱是1种剧毒物资,可毒害人体胃肠道、泌尿系统,严重要挟健康。1个成年人如果1次食入鲜黄花菜50~100克便可引发中毒。

解毒方法:要避免出现鲜黄花菜中毒,可将鲜黄花菜在沸水中稍煮片刻,再用清水浸泡,便可将大部份水溶性秋水仙碱去除。也可将鲜黄花菜煮熟、煮透,再烹调食用。

8。 蓝紫色的紫菜

致命毒素:环状多肽

致命机理:紫菜水发后若呈蓝紫色,则说明在海中生长时已被有毒物资环状多肽污染。

解毒方法:这些毒素蒸煮也不能解毒,不可食用。

9。 新鲜木耳

致命毒素:啉类光感物资

致命机理:鲜木耳含有1种啉类光感物资,它对光线敏感,食用后经太阳照耀,引发日光皮炎,个别严重的还会因咽喉水肿产生呼吸困难。

解毒方法:不可食用。

10。 10字花科类蔬菜

致命毒素:芥子油

致命机理:10字花科类蔬菜包括油菜、芥菜、萝卜等,这类蔬菜大多含有芥子油苷,这类芥子油苷是1种可禁止人体生长发育和致甲状腺肿的毒素。不同 的蔬菜,或同1种蔬菜的不同部位含芥子油苷含量差别也很大,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令人们出现甲状腺肿大、代谢紊乱,出现中毒症状,乃至死亡。

解毒方法:那末,怎样处理这类蔬菜呢?在烹制此类蔬菜时,可用沸水先焯1下再食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