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文化

国人吃主食错误不少

发布时间:2017-03-13 14:34:12  来源:互联网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国人餐桌上,主食的地位无可取代。这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统计的收视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导演陈晓卿说,在把节目收视高点进行采样分析后,他们发现,“主食及碳水化合物”毫无悬念地摘得榜首。

传承千年的主食文化

中国人崇尚主食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距今万年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主动种植和驯化食粮作物,随后,中国先民成功种植出粟、黍、水稻等谷物,告别了朝不保夕的狩猎生活,取得稳定食品来源。

但是,由于水稻产量太低,在很长1段时期,粟和黍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来源。隋唐后,稻米饭终究卸下“奢侈品”光环,成为南方人餐桌上的最重要主食。与此同时,北方人也将较晚出现的小麦炮制出万般花样,逐步构成了“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

从最简单的1锅粥饭,到香脆的油条,再到制作精良的各式点心,中国人对主食的创新历来不缺想象力。人们将谷粒放入陶釜加水煮熟,制成了最早的米饭;唐朝人对煮面条、煮面片等面食很是爱好,杜甫就曾为1种清香凉面专门作诗1首,名为《槐叶冷淘》,刘禹锡也写过“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的诗句,以面条为人送行;到了北宋初年,馒头、包子、馄饨、饺子逐步成了主食中的主角。

如今,经过数千年传承,中国主食已演化出愈来愈多的花样,延吉冷面、陕西泡馍、新疆手抓饭、兰州拉面、湖南米粉……不同地域的人创造了截然不同的主食吃法,较之西方照旧以面包、比萨为主食的现状,可谓大不相同。

有历史学者分析认为,中国人之所以酷爱主食,与农业社会发展的历史有关。数据显示,近两千年来,中国,特别是汉族聚居的地方,平均每70年就有1次大的地区性饥荒,这让人们在脑海深处埋下了恐惧因子,因此见到能够饱腹的食粮类食品,就会生动身自内心的爱好。这1观点虽未得到人类进化角度上的认可,但从心理学来看,也有其道理所在。

国人对主食的青睐,更遭到文化传承的影响。比如,除夕守岁要吃的饺子,又名“交子”,寓意新旧交替、除掉1年的晦气;正月105要吃的汤圆,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中秋节的月饼,是要借月抒怀,表达亲情、乡情;过生日要吃的长寿面,饱含长命百岁祝愿;在黔、川、湘、赣、闽等南方地区,每逢重要节日,人们还会将糯米蒸熟打成糍粑吃,以表吉祥。

主食摄取显现两个极端

由于地域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居民在主食摄取上存在较大差别,乃至渐渐显现两个极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知《生命时报》记者,西北人嗜面的饮食习惯,就会在1定程度上造成营养摄取的不均衡。“白面虽然能做出上千种面条,但终究还是面条,特别是如今多为精米白面,食材比起过去的5谷皆有更显单1。”

相比较西北人,南方人的主食摄取量少些,但也10分单1,几近顿顿吃大米。乃至对1些人来讲,1天不吃大米,就等于这1天没吃饭,有时换换花样,也不外乎广东肠粉、湖南米线、桂林米粉等,还是大米制品。

另外,在部份相对封闭、物产不够富饶的地区,人们至今还会用各种方法制作主食类菜肴,如酿皮、米皮、凉粉、烤麸等,蔬果肉蛋摄取严重不足。主食吃太多且单1,就容易因维生素、微量元素缺少,脂肪堆积过量,致使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病的多发。

与西北地区主食摄取过量不同,近20年来,我国居民主食的整体消费明显降落,2002年谷类摄取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降落21%和10%,且这1降落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上班族,存在不同程度的主食摄取不足问题。2011年,触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个城市共1500名白领的国内首份《中国白领膳食健康白皮书》发布,数据显示,近4成人每天主食摄取不足250克,未到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量。

致使这1现状的缘由是人们对主食产生了1定程度的误解,认为它热量高,吃多了会发胖、不健康。对此,范志红解释说:“主食负责为身体提供碳水化合物,同时让胃有足够的饱腹感。如果1味寻求低碳水化合物,身体很快就会感觉饥饿,让人吃进更多,反而不利于控制体重。”

事实上,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资,对构成机体组织、保持神经和心脏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力有重要意义。美国营养学会发言人马约莉·诺兰科恩曾公然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其实不科学,可能会致使口臭、腹泻、疲劳等。

聪明吃主食,给健康加分

虽然有着数千年历史,国人吃不对主食的问题照旧长时间存在。范志红举例说:“人们在制作主食时,为了寻求味蕾的享受,喜欢多‘加料’,致使糖、油、盐等过量,严重危害健康。黏米升糖指数高,以它为原料制成的食品不利于控制血糖,古人只有过节时才吃,而现代人随时随地都能吃到,食量也不加控制,很容易埋下健康隐患。”

食品不分好坏,产生甚么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吃。从公道摄取角度来看,人们每天摄取的主食应占摄取总能量的50%~65%,另外还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少点细精,多些粗杂。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资。但由于口感更好,目前多数人的主食仍局限在精白米面。2016年发布的《中国成年居民粗杂粮摄取状态》显示,我国超过8成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取不足。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般人群每天应摄取谷薯类食品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也就是说,粗杂粮应占主食的1/3左右。

重食材,轻做法。范志红建议,人们在选择主食时,要多想一想它是用甚么做的,尽可能让3餐主食的食材丰富,而不是“早上吃馒头,中午吃面条,晚上吃饺子”,看似换着花样吃,实则没有跳出面食的圈子。“比较好的主食应当是不加糖的8宝粥,米、杂豆等全有,营养更丰富。”

小口吃饭,大口吃菜。“过去资源匮乏,为了保证能量摄取,人们常常就着几根咸菜就可以吃下1大碗饭,逐步养成了‘大口吃饭、小口吃菜’的饮食习惯,这是10分不公道的。”范志红强调,现代人应当提倡将菜做得平淡1些,1大口菜配着1小口饭吃,营养搭配才更公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