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一场临床技能大赛结束了,会给青年医生留下啥“财富”?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健康报•医生频道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第2届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大赛,大赛共设12个项目,包括心肺复苏、医患沟通、心电图影象判读、病史书写、消毒铺巾、气管插管、血气分析等。我们来看看获奖选手的赛后感言。
比赛培养了团队意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基地 周佩云
作为1名学生,我很感谢有这么1次机会。在医学院阶段学习的临床技能不够扎实,如切开、缝合、打结,在学校里由于缺少实战训练机会会疏忽各种细节,使得初学者很容易弄错、弄混,这类需要反反复复练习的技能自然不是短时间可以熟练掌握的,经历过临床手术的训练,学生们有所获益,这个时候再集中起来通过培训、比赛的方式查漏补缺,使得更多的细节得到认识,这类曲线进阶学习方式也正是适合我们青年医生成长的训练方式。
但不能不指出,由于师资、耗材等各方面的不充足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这类训练很难覆盖到所有青年医生。就拿自2010年教育部发起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比赛,有人将其称为“医学中的奥林匹克比赛”,以其高难度、高标准不难看出,其以比赛增进医学教育改革的初衷也在不断遭到考验,在这类比赛的刺激下,许多高校确切加大了对临床技能训练的投入,但比赛模式下的精英教育也不免影响到医学教育普及化,规范化,其中利弊各有纷说。个人认为这类比赛最少起到了1定的引导作用,对未来中国的医资队伍绝对能够输送1批得力人材。
加快临床实践知识的更新
作为1名住院医师,我们需要掌握更多实用的临床技能。例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我们在住院医师第1年就有心肺复苏的考核,2015年最新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出版后,有1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得到完善补充。
作为临床1线的工作者,自然需要更新自己的内容数据库。这次中山医院举行的临床技能大赛就依照最新版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考核,这样也加快了住院医师的知识更新。1般来讲,气管插管在麻醉科和急诊科利用比较多,它在急救情况下的作用是极大的,早前听闻我院骨科病房产生过这么1个凶险病例,患者突然出现自主呼吸停止,需要立即建立人工气道辅助机械通气,当时麻醉科到位尚且需要几分钟,情况紧急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当时的值班医生就是1名住院医师,他曾在麻醉科遭到气管插管的训练,护士将急救车推过来,他纯熟地建立了人工气道,改良了患者的呼吸功能,使得患者恢复了意识。
我听闻这件事情后,不由心生感叹,临床工作确如履薄冰,任何1刻都不能放松,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生与死的考验,以后也不能不佩服那位住院医师扎实的临床功底,在危机时刻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组织抢救。我想这不是1朝1夕之功,与大环境的铸造、与本身的研究必有关联。
有责任推行健康教育
我们青年1代医务工作者,以后势必成长为医疗业的砥柱之人。这次比赛也加入了医患沟通的人文考核项目,利用标准化病人摹拟病人求医的现场,解答患者介乎专业与非专业的问题。
作为1名医生,我们都有责任推行健康教育,引导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其心理预期是不1样的,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也是深浅不1,如何做到让他们感遭到我们的关心的同时,又能够把沉重的临床任务处理得当,的确在考验着我们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
加强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临床工作不是1个人的事,我们有大大小小的团队在1起协同作战。病房每天有值班医生,夜间有轮班护士,科室间遇到疑问跨专业的病例有会诊医生,急症有急诊医生,难治肿瘤有多学科诊疗,总之,我们不是1个人在战役。所以,在培养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在临床思惟的培养进程中,我们是否是也能够多加入1些扮演性学习,例如将1个学习小组分成若干社会属性,有医生、护士、患者、家属乃至1些路人,设置1些如老人过马路摔倒,飞机孕产的情境,同时加入1些触及医学法律的知识,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快速利用医学知识,锻炼临床思惟,还可以真实体会到不同社会角色的心理变化,所谓知己知彼矣。另外还要发挥我院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者的优势,大力搜集各种技能考核试题,制定标准的考核标准,训练1批标准裁判,使得比赛、培训更加规范化。
临床还得靠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基地钟少榕
先辈说,临床技能是临床医生“打怪升级”的必备技能,临床技能不过关,不是上级的好帮手、病人的好床位医生、复旦的好学生。
从心慌手乱到感觉在完成1件艺术品
翻出尘封大半年的临床技能操作手册,这次感觉和之前不太1样。大半年前,1想到要给病人做腰穿我就手抖。之前我在考操作时常常步骤出错,不是忘记戴手套就是消毒少1遍。但这1次复习操作步骤时,我会自然地想到轮转科室的操作,自己不了解的地方,都会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老师也会绝不保存地告知我技能,每步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我的4大穿刺是从胸穿开始的,操作前老师让我先看学姐操作,再帮我把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回顾了1遍。在操作比赛中,我选择了相对照较冷门的胸穿,由于准备充分,对操作步骤较熟习,就没那末忙乱,感觉像艺术家在完成1件艺术品,每做完1步自但是然会想到下1步,操作的忌讳证、适应证也熟稔在心。不由让我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群里的交换在实践中相当重要
参加临床技能大赛期间,我们内科基地建了1个聊天群,在群里大家常常讨论操作注意事项和分享操作经验。扎血气如何1针出动脉血,腰穿如何找比较好角度,问病史如何快速抓重点又全面等,在群里简单的1两句经验却是大家在临床轮转进程中1次又1次的实践和总结得出来的。
简单的几句话,在临床实践中或许就是相当重要。在心肺复苏考核中,我1口气把步骤做完,从辨认呼唤、按压再到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操作进程中,我没成心识到任何问题,但当作完后老师的1句话就让我悔恨不已,他说场景是1个从工地摔下的患者,我抬头抬颌法对别的患者试用,但对这名患者可能就是加重他的损伤。
临床中不断操作并熟练掌握才能合格
我认为,这不是1次简单的比赛,不是考前背1背操作流程就能够通过的考核,只有真正在临床中不断地操作并且熟练掌握才能合格。贴合实际的场景,逼真的模型,严格细致的评分,也让我感遭到组织大赛的老师对这1次比赛的重视。我庆幸自己能够在如此优秀的团队,也为自己感到担心,由于在这里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学习,没有进步就意味着退步。
比赛结束后,再1次拿起血气针的我更感遭到肩膀上的责任,我会想扎血气时记得看1下患者目前吸氧浓度、指尖氧饱和度,这样在血气结果回报后我知道合适他的吸氧浓度多少,是不是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和患者沟通时我能够更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斟酌,更多地聆听和安慰,不单纯为了问病史和交代注意事项,更重要的是让患者信任我配合我。在骨穿的进程中,我会常常问是不是感觉不适,安慰他们配合得很好。操作完了不是整理东西就离开,而是告知他们注意事项,让患者和家属不再感觉迷茫。
点评
让青年医生换位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 阎作勤
本届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临床技能操作大赛相对往届比赛是1次全新的尝试。各个科室为这次比赛共选派28名临床教学骨干老师出任大赛评委。考题设计不是简单的循序渐进,一样的操作设置不同的背景,就有了不1样的考核要求。这不但要求青年医师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更要求青年医生在临床实际中将临床技能反复练习操作才能在考核的时候捉住重点,冷静应对。
本届比赛还首次将医患沟通纳入考核标准,这也是本次比赛的亮点。
考核进程中由评委和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将自己在诊疗中常见的1些问题来考核青年医生,要求选手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床知识储备缺1不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在这时候候对患者来讲常常没法理解,站在患者角度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才能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诊疗进程中更好地配合医生共同对抗疾病,很好地体现了“1切为了病人”的精神。
标签:
上一篇:上门医护破解养老难题 还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