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药研发

做威严的父母 还是轻松的朋友?

发布时间:2017-03-25 14:03:24  来源:互联网   

家长是复杂的角色,应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调剂形象

近日,有媒体报导,东莞1名小学生的父亲由于老师当着孩子的面批评他,感到“爸爸的形象被毁”,因而给孩子转了学。这位父亲表示,老师可以批评孩子、批评家长,但不应让孩子看见父亲狼狈不堪的1面。

父母在孩子眼前应当展现怎样的形象呢?中国传统的家长总是偏向于塑造威严的家长形象,这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长幼有序”不无关系;而也有很多新式家长认为,和孩子成为同等的朋友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实际上,父母在孩子人生中的角色是复杂的,也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处在动态变化中。教育界人士建议,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面临的问题调剂自己的形象和角色。

A

只重视“长幼有序”,或给孩子带来伤害

中国的传统思想中1直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的观念,即父子之间要亲爱,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而1些家长却只做到了“长幼有序”,忽视了亲子之间温馨的关系。

吴女士回想起儿子幼年时期产生的1件小事,感叹道:“家长太过严厉会给小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她说,在1次家庭聚餐时,儿子有点调皮,坐在凳子上扭来扭去,结果从凳子上摔了下去,“摔得很重,凳子都倒了。但他摔倒时瞬间的反应其实不是哭闹,而是迅速用摸索的眼神去看他爸爸,由于他条件反射性地认为爸爸会训斥他。”

吴女士表示,在儿子小的时候,孩子的爸爸1直都保持着威严的父亲形象,在孩子的行动习惯方面规矩很多且很严厉。即便儿子犯了1些小毛病,也可能会被批评,这让儿子在他爸爸眼前变得很怯懦。

随着儿子逐步长大,成为中学生,父亲的态度也不再似幼时那末严苛,“但孩子还是和我更亲近1些。”吴女士认为,父亲太过严厉确切会给孩子内心造成1定的伤害,但她也承认,儿子成为1个懂礼貌、勤奋好学,且几近没有坏习惯的人,跟父亲的严格要求不无关系。

提及自己的父亲,伊伊说:“他对我的严苛,致使我对他人也很严苛。”父亲要求伊伊对自己的话无条件服从,不允许顶撞和反抗,“由于他觉得在我眼前要建立父亲的形象,为了让我佩服他,他总是对我很挑剔。这致使我容易去挑朋友的毛病,而且在他们不能到达我的要求时感觉很愤怒。这不就跟我爸爸1样吗?”

伊伊的父亲在工作中处于管理层。伊伊认为,父亲的职业对他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影响,“可能他在工作中管人管习惯了,回家对我也是1副领导的模样。”

B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有点难!

实际上,也有愈来愈多的新式父母认为,家庭环境应当是开放且民主的,亲子之间的关系应当像朋友1样,同等尊重,无话不谈。那末,家长真的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吗?

许多家庭的父母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平衡家庭中的氛围:如果父亲比较严肃,母亲就会相对温和;反之亦然。吴女士就表示,儿子跟她更亲近1些,也更愿意与她分享心情和感受。“我希望跟他做朋友,但还是达不到他真实的朋友那样。他们同龄人之间交换的很多事是不会告知我的。”

广州华丽英语实验学校校长陈峰认为,父母很难跟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但人格上的同等是可以做到的。他表示,父母与孩子天然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亲情的建立不同于友谊,亲子之间更不可能像朋友1样破裂;同时,不但在我国,即便在西方国家,家长的威严形象都是自古有之,这类传统的“长幼有序”深入烙印在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文化中,是很难改变的。

“朋友”1词如何定义?我们常常认为,朋友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能够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实际上,朋友的概念中也存在许多主观的因素,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认为朋友是能够相互理解、有共同爱好的人。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的阶段,朋友之间可能产生不良的行动和思想。为了逢迎孩子,为了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对这些坏习惯坏思想进行指正,这很难称得上是合格的朋友。

C

家长角色复杂,宜因时因事恰当转换

作为对孩子影响最深入的人,家长身份中包括着亲生父母、养育人、导师、朋友等多重角色,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这些角色此消彼长,联合发挥着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

于勇前的儿子就读美国某名校,他曾将自己与儿子之间的书信来往结集成书,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书中有所体现。于勇前认为,家长应当重视培养孩子的畏敬之心,要在家中做到不怒自威。“但其实不是通过训斥和批评的方式,而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让孩子自然地佩服自己。比如在工作上获得成绩,在家中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念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当孩子自己验证过以后,会觉得爸爸妈妈说的是对的,这类对家长佩服的心理就建立起来了。”

陈峰则表示,家长应当是多面性的,“父母”2字包括着生父母、养父母、育父母、导父母和友父母。随着孩子逐步长大,在每一个阶段,他们接受价值观、接受教育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孩子是很听父母话的;到了小学,会听老师的话;初中时,又和同龄的朋友交换得更多;到了高中,他们开始接收更多来自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价值观输入,比如权威人士、媒体等等。”他认为,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家长应当了解孩子在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调剂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在生父母、养父母、育父母、导父母和友父母的多面状态中切换,才能在每一个阶段都和孩子进行顺畅的交换。

除根据不同阶段调剂不同的角色以外,陈峰认为,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父母也需要转换形象。正如前文所说,在有关社会规则和人生经历等严肃的问题眼前,父母必须建立1定的声望,向孩子输入正确的观念,由于这关系到孩子人生的基本方向。“由于孩子不但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他们离开家庭踏入社会时,需要知晓1定的社会规则和人生经历。”而在1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则不应过于严肃,应表现得更像是孩子的朋友。“父母是多面孔的,这样的家庭在相处中幸福感会更强烈。”陈峰说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