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吃海鲜 小心副溶血性弧菌
发布时间:2017-07-03 17:59:48 来源:互联网
本报讯 (记者 刘蓉 通讯员 陈赟)雨期刚过,鹭岛迎来了炎炎烈日。在盛产海鲜的夏天,3文鱼、小龙虾、海瓜子、扇贝、生蚝、虾蛄等等都在挑战美食爱好者们的味蕾。不过,疾控专家提示市民,如果1时口快生食或误食未经烧熟煮透的海产品,极易造成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并引发急性肠胃炎。
厦门市疾控专家介绍,副溶血性弧菌是1950年从日本1次爆发性食品中毒中分离发现,为1种嗜盐弧菌,需在1定Nacl浓度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此菌广泛散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及腌制食品中。
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多产生在夏秋季(5月⑴0月),因摄取含有此菌的食品而致病,主要症状为急性肠胃炎症状。病发早期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脐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的特点。病发急、潜伏期短。多数在4~28小时左右病发,短者2小时,长者30小时。沾染源主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对此,疾控专家提示,动物性食品应煮熟、煮透再吃;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避免生熟食品操作时交叉污染;海产品宜用饱和盐水浸渍收藏(并可加醋调味杀菌),食用前用冷开水反复冲洗。
标签:
上一篇:夏季炎热小心中暑 中暑后如何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