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医药资讯

中国首架医疗救援固定翼飞机亮相航空展会

发布时间:2017-04-18 14:48:21  来源:互联网

刚刚在上海闭幕的亚洲公务航空展上,几架其实不奢华却能在危急时刻解救生命的特种任务公务机,吸引了很多观众眼光。之前常在外国电影中出现的医疗救济直升机,距离普通百姓还有多远?

航空救济作用大

1月27日1大早,交通运输部南海第1救助飞行队3亚基地救助机组接到1个求救信息:在海南省3沙市永兴岛西南约110海里处,1艘名为“桂北渔58616”的渔船上,1个渔民腿部骨折重伤,情况危急,要求直升机救助。

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直升机抵达3沙海域,很快发现目标渔船。救济队员密切配合,用时20分钟,成功将重伤渔民送上直升机并返航。

随着空中医疗救济的普及,类似案例正不断增多。医学统计显示,67%的重伤者会在25分钟以内死亡,如伤者在15分钟内得到良好救治,保住生命的概率将到达80%。作为1项新鲜事物,空中医疗救济在应急救济和转运进程中,大大下降了病患的死亡率和疾病后遗症,有陆地救护没法替换的作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增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点意见。意见提出,“鼓励和加强通用航空在医疗救护等领域的利用”。近两年来,愈来愈多的通航运营单位投身救济事业。

刚刚闭幕的亚洲公务航空展上,由北京市红10字会999急救中心引进的中国首架航空医疗救济固定翼飞机亮相展会。“它可谓是空中的小型ICU。”北京市红10字会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济办公室副主任苏楠介绍,该机配备世界先进的全套医疗装备,曾来回1.8万千米、用时18小时将两名受伤的中国维和军人接回北京医治。

发展壮大有掣肘

但是,国内航空救济市场目前还未构成范围。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航空医疗救济共飞行3629小时、起降1839架次,年运营收入合计仅约1.5亿⑵亿元人民币。能提供专业航空医疗救助服务的公司更是只有国际SOS、红10字会999和北京急救中心120等几家。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患者不了解是1个很大的缘由。由于宣扬推行不到位、使用率不高,很多患者不知道有这类救济方式存在。

其次,患者经济能力难以承受高昂本钱。航空急救主要服务急性病患者。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陆地急救系统相对完善;中西部地区医疗条件有限,需要空中急救的情况相对多些。但是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几万元的支出让1般患者难以负担。

第3,调和难也是1大问题。航空医疗救护为综合工程,直升机的起降、使用、安全保障触及到空军、民航、城市交通、医疗系统等多个部门,如何统1调和是1大难点。

最后,相干基础设施缺少也是难点。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通用航空机场及临时起降点大约300个。大多数医院没有自己的直升机停机坪,很多城市设施如运动场、操场、广场等,并没有作为临时起降点向航空医疗救济开放,让直升机救济常常面临无处可降的困局,或出现由于起降点过远需要2次转运等问题。

多措并举拓市场

参考发达国家救济机队5%左右的占比,乐观估计,到“1035”末我国医疗救济机队能到达300⑸00架。

从发达国家已构成的航空医疗救济网络看,主要模式有两种:1是以医院为中心的网络布点模式。在这类模式下,医院是航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护人员乃至航空器和飞行人员均来自医院;2是以人口聚居区为中心的网络布点模式。在这类模式下,1般由专业救济公司运营航空医疗服务,这些救济公司常常具有自己的救护车、救济直升机和创伤处理中心。

专家表示,多主体、区域性的运营发展模式较为符合我国实际,这类“区域”较为适合的范围是1个省级行政区域或1个新兴城市群(如“京津冀”)。

这类模式的构成,需要政府相干部门依照国务院提出的“政府支持、通航企业运营、保险业及医疗机构等参与”的商业模式,出台增进通用航空企业参与医疗救助、发展医疗救助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相干机构和资本如保险、红10字会、基金等开发医疗救助业务。

同时,政府还需要对相干基础设施建设(如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建设)、行业准入标准、运行规范、从业者资历认证、相干法律问题等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设立试点城市和地区来探索解决方案。

另外,逐渐下降救济费用也是重点。目前相干企业正在探索利用商业保险情势来分摊费用,但是推行起来难度不小。专家建议,可以将航空医疗救济纳入特殊医保范畴,在救护车没法快速转运的情况下,对航空医疗救济费用进行1定数额的报销。另外,对展开航空医疗救济的通航企业,国家可以提高补贴标准,并在企业经营和飞机引进等方面给予1定的税费减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