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怕冷、失眠多梦、手脚冰凉......阳气严重不足,中医教你怎么御寒补阳!
阳气的释义,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阳——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它很明白地告诉人们,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没有它就没有生命。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阳气对人体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中医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扶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生命与阳气
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是一团源自太阳的阳气。阳气不散,则生命不息。养生,即是养自己机体内蕴的这团阳气,使之不受阴邪而变弱,不因五志过而熄灭。古贤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其根本即在于扶阳。因此说,只要阳气养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会持续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扶阳。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阳气。因此说,阳虚的人当重视扶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生命是一团阳气,要想生命力旺盛,就要养好这团阳气。人生在世,籍此一团阳气而能有所作为。因此,阳不能妄耗,需保阳扶阳养阳。睡眠是扶阳的比较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寒邪伤人,百病之长
健康必需有合适的体温,人有体温,即是阳气所化;而寒邪袭人,最伤阳气。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伤寒作为百病之源,其因概原于此。寒邪入体,与阳气交争,或正胜而邪去,病体康复;或正弱而邪进,由表及里,而有六经传变。仲景以六经钤百病,探索寒邪致病的规律,亦即阳气在六经不同层次的强弱盛衰。
生命是运动着的,我们的身体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每天都需要饮食,也会代谢出“垃圾”,需排出体外。若身体阳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减弱,则排浊功能会减退,结果就是垃圾蓄积在了体内。若一段时间之后身体阳气恢复或脏腑功能正常了,则会把以前蓄积的垃圾统统排出体外。——肿瘤的发生与治疗也正是此理。
阳气:升降出入
人身阳气有升降出入,则生机活泼,生命不息。阳气在上以散为主,气由内而外散以能舒畅精神;阳气在下以合为主,气由外而内合则能固摄根本。心气在上要软,肾气在下要坚,软则气散,坚则气聚。凡阳气升发无力或气下而不上者,可用咸味以软心。反之,若阳气过升而不降或气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坚肾。
有人担心,由于工作原因长期不见阳光,会影响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团阳气,而太阳是阳气的源头;另一方面,太阳每天东升西降,同时影响着我们机体的阳气左升右降。因此,我们要经常晒晒太阳,既有利于升发阳气以顺应天地规律,又能平衡阴阳,升清降浊。久不晒太阳的人,特别容易抑郁,其原因即在此。
神足不思眠
俗语: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为一团阳气。心气健旺则阳气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减,不眠亦不累。而心气不足之人则神气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我观察不少痰湿偏盛之人多易入睡,且能久睡。有人开车等红灯时竟然已经睡着,有人头落在枕头上三秒钟就发出鼾声,这都是阳神不足而阴霾弥散的反应。
阳气能固摄阴津
若周身一处阳虚失于固摄,则一处会汗出,是为虚汗。这是汗出的另外一种情况。阳气内扰而汗出,需敛阳;阳气不足而汗出,需扶阳。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治汗的关键总在治阳。抓住阳气的虚实盛衰与六经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质。推之,汗症需治阳,疼痛、痒麻、功能障碍等不适亦当如此。
阳气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一网友说的非常好:
“阳虚是现代人的普遍问题,百病之源。众多男性耗损过度、纵欲熬夜、饮食不节、压力山大、四体不勤,所以脾湿不化、肠胃积弱、虚胖难抑、畏寒喜热、中下焦寒湿,男科疾病频发,如阳痿、早泄、前列腺炎。许多女性爱美虚荣、衣不蔽腹、盲目减肥、多食寒凉,是故气血不调、寒邪经痛、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发病率暴增。”
最需要补阳的四种人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下面这几种情况的人,基本上是需要补阳的:
慢性疾病患者: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慢性前列腺炎、长期阳痿早泄,等等这些慢性疾病,根源大多与体质虚寒,阳气不足有关,以至于病邪无法祛除。
体虚多病:脸色苍白、肌肉松弛、软绵绵的、口唇颜色淡、脱发严重、喜欢咳嗽流鼻涕的人,大多缺乏阳气。
畏寒怕冷:这是经常谈的了,怕冷是阳气不足的最明显的表现之一,秋冬四肢冰凉更严重,衣服穿得比别人多,还总是觉得不暖和,都是阳虚导致的。
容易拉肚子:吃冷的凉的就拉肚子,或在外面吃饭后拉肚子,都是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表现,无法承受一些食物的刺激,被迫拉肚子。
阳气足的人是怎样的?首先就是心神好、头脑清晰。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
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补阳之法
睡觉——补阳之法
睡眠是养阳的比较好方法,需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比较好,最能养阴。而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
睡子午觉要遵循“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泡脚——补阳妙法
寒邪是消灭阳气的急先锋,它侵犯人体,从表到里,由浅至深,故养阳势必就要驱寒,这里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谁都能办到。泡脚是御外寒的上佳方法。
脚离心脏远,缺乏血液滋润,更易被寒邪附着。泡脚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让寒气排出体外。同时,泡脚还能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有助于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状态。
在洗脚水中加入一些艾草或是生姜(先煮沸再泡更佳),连泡一两周,排寒祛湿的功效更好。但是泡脚时需要注意,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40-45℃左右为宜;每次泡脚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持续15-20分钟即可。另外,脚部有伤口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静脉炎或静脉曲张等血管病患者不宜泡脚。
晒头顶:补百脉之阳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晒太阳时间比较好11—13点之间。这时的日光阳气最充足。上班族在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晒后背:养五脏之阳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它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晒腿脚:祛寒气之根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时常按揉和艾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温补肾阳专方药——最能补阳养阳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
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如何通阳呢?用温补肾阳的专方药,最能补阳、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康复。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传统汤药,更需重视补阳、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而温补肾阳的专方药,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
“补阳”要先“护阳”
阳气就如同我们身上的“矿产”,“适度开采”才能长盛不衰。因此,补益阳气不仅要做到“开源”,更要重视“节流”。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一边补一边耗,不会有好的疗效。
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补!
1.熬夜,总是超过晚上11点才睡觉;
2.冷饮和凉茶是日常饮品,喜欢吃生冷寒凉;
3.习惯光脚穿鞋,天气较凉时还爱穿凉鞋、拖鞋,天冷时露着膝盖穿短裙;
4.过度节食,营养不良;
5.长期在阴暗湿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6.长期、大量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
7.长期纵欲,手淫过度,性生活不节制;
8.大汗淋漓后喜欢吹风,甚至洗凉水澡。
驱寒补阳,身暖气强
寒邪侵犯人体,都是从表到里,由浅至深的,所以当有外寒时要及时驱除。
对此,名老中医给大家推荐一个补充肾阳的中药处方:
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用的院内专方制剂——肾合胶囊
经国家审批,药监局备案后上市,用于治疗**肾精亏虚、肾阳亏虚、肾气不足、气血不足等引起的各种症状。
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将病证有机结合,实现多靶点、多方位滋补精气血、调节代谢的综合治疗效果。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稳定。
其配方的主要组成由:
淫羊藿、杜仲、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山药、人参、覆盆子、益智仁、肉桂、车前子。
这个专方很独特
不少症状甚至用半个月,就会有很明显的改善
肾合胶囊采用了8年以上的纯道地药材,且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精准提纯,加工成胶囊。由多位名老中医18年临床验证,只为确保患者治病的效果。不伤身体不伤肾,有效解决**“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的健康问题。
三大功效:
1、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强肾。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失眠多梦、月经不调;腰痛、耳鸣、脱发等效果显著。
2、补肾精、肾气,疏理淤堵,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通过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序渐进唤醒性功能。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数味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从根源处解决病症。
中方中医院微信咨询:zfyy0030(18510090030)
长按下图二维码,微信咨询医生,添加中医主任,给到治疗方案。
-
男人为什么总容易肾虚?亏虚的肾该怎么补回来?
-
今日惊蛰:阳气升,雨水丰,春雷动,万物生!这样做,少往医院跑
-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深度好文)
-
节食+运动都瘦不下来的人,几乎都犯了同样的错!这样做,不饿肚子也狂掉秤
- 男人为什么总容易肾虚?亏虚的肾该怎么补回来?
- 今日惊蛰:阳气升,雨水丰,春雷动,万物生!这样做,少往医院跑
-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深度好文)
- 节食+运动都瘦不下来的人,几乎都犯了同样的错!这样做,不饿肚子也狂掉秤
- 中医:“气生于精,精化为气”,肾精——灯油、生命的原动力!
- 长期熬夜危害大!既伤阴阳又伤肝肾,面对不得不熬的夜,该如何补救?
- 中医养生:性能量问题——顺生人,逆成仙!(深度好文)
- 十病有九寒,你的体内有寒气吗?中医教你这样做,驱除一身寒气!
- 男人40岁过后要“肾”重,警惕断崖式衰老!(附补肾方)
- 阳气一旦耗尽,命就该没了!最全养肾指南,40岁后人手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