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崇文中方中医医院

免费在线咨询

大寒过后:阴寒最盛,阳气萌生!黄金期这样做,养好正气迎接春天



大 寒 节 气


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中唐·元稹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斗转星移,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站,大寒,又如期而至。


《授时通考》有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是“冬三月之末”,立冬已经过去整整75天,天气也冷到了极点。


但物极必反,阳气也正在悄然生发,且距离来年立春只有短短的15天了。


此时,阴阳转换,新旧更替,最易生病,所以一定要注意身体养护。


大 寒 三 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寒15日分为三候,大寒的三侯指的是“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大寒之日“鸡乳”,后五日“征鸟厉疾”,再五日“水泽腹坚”。


注解:大寒为丑月,十二辟卦为地泽临卦主之。

1.一候鸡乳


意思是鸡开始哺育后代了,因为母鸡下蛋需要一定的阳光,在大寒节气之前,光照比较少,所以极少下蛋,大寒节气开始,光照增加,母鸡就可以下蛋繁衍了。这是什么原理呢?从易理可以解释。


大寒进入地泽临上卦,从卦象看,坤为母,兑为酉为鸡,临有母鸡生蛋之象;从爻象来看,一候五日为临卦四爻乙未主之,未为坤为母,由于巳午未属于离卦为雉为鸡,综合起来“未”可以是母鸡,四爻动化庚午回头生,午为太阳光,未得生之后能量增强会生子孙酉金,酉为鸡作为子孙可以是鸡蛋,所以光照来生母鸡,母鸡感受温暖而开始繁衍。

2.二候征鸟厉疾


“征鸟”的另一个名字是“鹰隼”,这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鸟,“厉疾”是指凶狠快速,征鸟之所以要变得凶狠快速,是因为大寒时节天气更加寒冷,他要强悍抢夺更多食物抵御寒冷。


二候五日为临卦五爻乙亥主之,乙亥纳音山头火,火为离为鸟,所以乙亥是鸟,为何凶猛呢?对应丁卯官鬼,卯为天冲星主速度快,为鬼爻主凶狠,所以是厉疾。

3.三候水泽腹坚


“水泽”指的的是湖水,“腹”指的是湖水中央,“坚”是坚固的意思,到了大寒时节,湖面上的冰会结到湖中央,整个冰面变得非常坚固,说明天气很冷。


三候五日为临卦六爻乙酉主之,酉为兑为泽,乙酉纳音泉中水也有湖水之意,在坤卦为“腹”部,动变艮,艮为上实下虚,所以是湖水中央冻的很坚硬。


大寒节气传统习俗

大寒适逢年终岁末,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往往蕴含很多传统节日,比如尾牙、小年、春节等。


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1.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


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


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2.驱凶迎祥


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节好口彩。

3.准备年货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大家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

4.蒸煮糯米饭


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


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


大寒节气,一定要养好脾胃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过了大寒,将迎来新的一个节气轮回,也进入了五运六气的初之气,是春季萌发前的关键积累时期。


尽管此时冬寒正盛,从物候来看,母鸡孵雏,鹰隼捕食,已经有迎接春生的意味了。我们养藏了一冬的能量,也要趁着大寒节气做好运化的准备,蓄势待发,气血足足的,来年才能春光无限。

1.冬天最后一项养生功课:养脾胃


之前一直提醒大家养肾,冬天五行属水,五脏应肾,补肾能借助天时,事半功倍。而从大寒节气起,我们的养生功课要做一点小改动:


趁着冬季最后15天,把脾胃调养好。


为什么这15天需要调养脾胃呢?《黄帝内经》讲: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五行属土,治理中央之位,在四季里配合长养肝心肺肾四脏,在各季的最后十八天,配合当季的脏治理交接。


从大寒开始,到了冬天的最后15天,正是肾脾共管,要把政令权柄平稳交接给主春肝木的关键时期。很多人一换季就容易闹病,往往也有脾土不足的缘故。


而一方面,大寒时节新的一年岁运开始加临,六气进入厥阴风木主气。也是春令解冻,风木疏土的时候。对应到人身,我们的能量也应该从养藏状态转变为运化状态了,而脾胃正是主持我们一身气血运化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寒节气把脾胃调养好,就相当于给春天的生发打好了底子,能量充足,运化畅通,来年才会健康少病痛。

2.养好脾胃的三大好处,不得不知


内经讲「脾胃乃后天之本」,也就是说出生之后,我们的能量来源靠的就是脾胃,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本钱。之前学医跟诊,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钱包垮了可以赚,脾胃垮了,就没机会翻身了。


脾胃在中医的眼里,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举个最极端的例子,要是脉诊发现脾胃之气已绝,那就是真的要「弃疗」了。


反之,我们要是能抓住时机,借天时把脾胃调养起来,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①脾胃好,颜值就好


俗话说「脾胃老一岁,脸蛋老十岁」,这并不是夸张。内经在讲到女性生长壮老的规律时,讲到衰老的开端就是以「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开始的,女性从35岁起,阳明胃脉开始衰弱,脸色就不明润了,出现掉头发的问题。


阳明脉是气血最足的经脉,而阳明胃脉从头走足,脸色好不好,黄面婆还是红润脸,往往是你的脾胃说了算。

②脾胃好,体态就好


现在不少朋友都为自己体态困扰,尤其是明明上称也不比别人重,但看起来又胖又肿的情况,这十有八九跟脾虚脱不开关系。


内经讲「四肢禀气于胃」「脾主肉」,手臂大腿上赘肉多的,显得浮肿的,往往都是脾阳不足,阴盛积聚的缘故。肥胖也是太阴之象,正好与脾胃湿土相应。要想减肥瘦身,肌肉丰满,脾胃才是根本。


③脾胃好,睡眠就好


现在很多人睡不好,都忽略了脾胃的影响。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这里不是说胃有毛病才睡不好,只要胃气不调和了直接就影响睡眠。


比如生气了,肝气犯脾,比如吃撑了,胃气不降,还有多思伤脾,也影响胃气的和调。把脾胃调理好了,往往睡眠质量也会有明显改善。


大寒养生,牢记三要点

1.睡宜早:养精蓄锐藏阳气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动植物多处于冬眠状态来养精蓄锐,为来年的生长做准备。为了顺应冬藏,人们在起居上也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天不妨“偷点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则容易耗损阴精,伤及肾脏,甚至有折损寿命之虞。

2.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


大寒节气,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


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

3.食宜温:绿色类食物“双管齐下”


由于“大寒”与之后的“立春”相交接,饮食上也可考虑到季节变换,以吃温性和绿色食物为主。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等,其次可选一些平补类的食物,比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还可多吃点黄绿色的蔬菜,像:胡萝卜、油菜、菠菜等。由于“大寒”时期又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节日食物,此时还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也可多吃点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还可多喝点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大寒”节气又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适当多吃点温散风寒的食物,可防御风寒的侵扰。比如:在日常饮食中常用的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都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如果人因外感风寒轻度感冒时,还可选用“生姜加红糖水”来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大寒节气防寒攻略

“因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大寒节气养生保健,特别要防“五寒”。


1.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


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2.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冬天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


穿立领装,戴围巾,给脖子保暖,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3.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浴要注意三点:


1、温度:水温比较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


2、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3、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大寒养生,别忘了艾灸

大寒节气,除了要做好以上各种防护外,还要趁着节气转换的当口,做好节气灸,可以借助艾火之力以补人之虚,激发经气,调动恢复人体本身内在潜能,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达到调理疾患、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太白穴,预防节气病


大寒前后,为了健康,一定要打开身体的“太白穴”,尤其是身体不好,爱生病的人。


它对于抵御外邪入侵人体有一定的帮助,不仅可以调理及预防大寒时的节气病,凡是因二十四节气变化而产生的毛病,都可以通过刺激太白穴来调理及预防。


它还是一健脾的大穴,也是一个强肺的要穴,因为脾是肺之母。


平日除了艾灸,也可以多多按摩,每次按揉3~5分钟即可。

2.京门穴,疏通肝胆之气


大寒是冬春的过度,天地之气从封藏转为生发,而京门穴正好能够兼顾两者。


京门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春天正是肝胆之气生发的时机,刺激京门穴可以疏通肝胆之气,有利于少阳之气的生发。


此外它又是肾经的募穴,为肾脏之气在腹部募集之处,因此具有温阳益肾的功效。


平日除了艾灸,也可以多多按摩,每次按揉3~5分钟即可。

3.命门穴,生发一身阳气


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命门穴蕴藏先天之炁,同时也体现肾阳的功能。


常刺激它,有助于生发一身的阳气,还可散大寒时的寒邪。


艾灸操作繁琐,有的人可能不愿意花费心思,或由于忙碌无法抽出时间来灸一灸,如果没时间、没精力,那么推荐大家选择这个中药专方:


肾合胶囊:阳从阴生,阴中求阳

在四九天用肾合胶囊,可平衡阴阳、通经活络、温阳祛寒,更能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纯中药萃取,无任何副作用的院内专方制剂——肾合胶囊


经国家审批,药监局备案后上市,用于治疗**肾精亏虚、肾阳亏虚、肾气不足、气血不足等引起的各种症状。


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将病证有机结合,实现多靶点、多方位滋补精气血、调节代谢的综合治疗效果。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稳定。

其配方的主要组成由:

淫羊藿、杜仲、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山药、人参、覆盆子、益智仁、肉桂、车前子。

这个专方很独特

不少症状甚至用半个月,就会有很明显的改善


肾合胶囊采用了8年以上的纯道地药材,且运用现代化高科技精准提纯,加工成胶囊。由多位名老中医18年临床验证,只为确保患者治病的效果。不伤身体不伤肾,有效解决**“补肾伤肝、泻肝伤肾”的健康问题。

三大功效:


1、补阳益阴,阴阳双补,固精强肾。针对阳痿、早泄、前列腺炎、遗精、尿频、尿不尽、尿等待;畏寒怕冷、失眠多梦、月经不调;腰痛、耳鸣、脱发等效果显著。


2、补肾精、肾气,疏理淤堵,肝肾同补,温肾助阳,益气固精。通过多系统、多部位作用于全身,温补、循序渐进唤醒性功能。


3、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肾气不足。有补火助阳、散寒驱湿、活血通经的作用。数味中药合用引火归元,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使阴阳平衡,从根源处解决病症。


中方中医院微信咨询:zfyy0030(18510090030)

长按下图二维码,微信咨询医生,添加中医主任,给到治疗方案。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随着大寒的来临,农历新年也近在咫尺,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大家也别忘了养好身体,才能更好的迎接新年!

相关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