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这家“算生命”的公司究竟想做什么?

发布时间:2017-03-14 14:46:33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

在成为独角兽一年之后,碳云智能终于露出了想要打造的终极形态-——生命健康界的BAT。

今年1月5日,碳云智能举办“数字生命高峰论坛暨全球联盟招募大会”,首度公开其打造的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觅我™(Meum™),同时宣布斥资4亿美元投资7家公司并成立数字生命联盟,碳云业态初现端倪。

那么碳云处在什么赛道上,其核心能力是什么,商业模式是什么?数字生命联盟究竟是怎样的业态?碳云又为什么要选这7家公司投资?

碳云智能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覃璞首次向贝壳社披露“云”上的商业全景图。

碳云智能可能是最另类的“华创”——2016年4月,公司成立半年之时,就获腾讯领投10亿元人民币,估值超10亿美元。

不过,碳云最另类之处并不在以上——其立志要成为的是数字健康管理行业的BAT。

觅我™是个怎样的平台?

通过觅我™,碳云要构筑的是一个数字健康管理的产业链条—— 上游对生命数字量化(Digitalizing Your Life),中游对数字生命分析理解(Knowing Your Digital Life),下游对健康管理和应用生态(Managing Your Digital Life)。

类似于阿里的电商平台,腾讯的微信,或者百度的搜索引擎,觅我™是一款自带使用价值的开放平台。具体来讲,觅我™在B端向合作伙伴开放接口,提供以配型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在C端向个人用户提供数字生命量化工具,并将根据用户的健康需求对接平台合作伙伴的定制应用:在具体的数字生命量化过程中,觅我™根据量化程度的不同,提供“入门”、“筑基”、“真我”和“超凡”4档检测服务包,检测数据量级从100万到100亿个数据点不等。

碳云智能合伙人兼高级副总裁覃璞接受贝壳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觅我™平台上提供的标准检测包背后是一个数字生命银行,这个数据银行由三部分能力支撑—— 消费级生物样本库、个人生命健康档案托管库和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其中,生物样本库(湿库)用于用户生物样本托管保存和测序,深圳北部碳云“微伴”生物实验室等平台,目前能支持多种组学的测序工作;相比传统的生物实验室,碳云的数字生命银行还建立了个人生命健康档案库,可以帮助用户记录生活环境数据、健康行为以及其他健康表型数据;最后,人机混合的智能管家接口可以与用户互动,并将联盟的服务精确定制匹配用户此状态下的潜在需求,形成一个可以个性化连接健康供需两端的开放平台。

用覃璞的话说,如果把一个人比喻成一段生命程序,那么我们可以观察这段程序本身(起点如基因遗传信息,过程如蛋白质组、免疫抗体等),观察其运行的环境(外环境比如气候,内环境比如肠道微生物等),观察其运行的结果(身体成分比例,运动能力,病征等)。在一段时间干预行为的前后,记录对照这三种观察的数据变化,就有机会帮助这个人理解自己的生命规律。检测级别和频次越高,这种理解程度才越深,健康管理方法才越个性化。

碳云的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

碳云智能的核心能力,就是针对全景、全时、全民级别的多维数据综合处理能力。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基于系统生物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碳云智能所投资的SomaLogic、HealthTell提供了高通量蛋白质组和免疫组的数字化能力;Imagu Vision Technologies和般若系统,使得通过智能硬件捕捉体征、行为和环境等数据变得更加方便和高频,并与碳云总部的团队一起支撑人工智能计算能力;PatientsLikeMe的患者自我报告体系,便于量化主观感受并形成了同类人群的社交网络。

在上述有些细分领域,市面上能找到占有率更高的竞品。例如,在基因组测序领域,有龙头企业华大基因;生物银行方面,英国、丹麦、美国都有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生物样本库;IBM、Google和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也都日臻成熟。 “但真要把这么多维度的生命数据组装起来,难度就上去了。”覃璞表示,像碳云智能这样有能力做海量生命数据整合和转化服务的公司,市面上并不容易找到第二家。

成为用户的精准健康买手,下一步的生意模式

通过对个体生命的数字量化,使得个体不同时间点的生命活动信息,都能以数字化的方式被保存下来,随后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也就变得可能。碳云智能目前的健康管理计划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理解你的生命:人工智能分析用户的生命大数据,以及相对人群的特征分组情况,生成该用户的数字模型,辅助用户和他们授权的健康管理者进行互动,同时隔离原始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帮助用户管理其授权和保护隐私。

2. 管理你的生命:用户可以购买申请一系列健康管理计划,每个计划管理一个目标主题。在计划中,用户可以授权第三方健康管理者,根据其个体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干预建议和方案,有依据地评估干预的效果并持续优化。

举例来说,在其中纤体计划中,体重管理师可以根据用户的肠型、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来设计整体的运动和营养方案,从而帮助用户达到个性化安全纤体的目的。在马拉松个性化训练计划中,用户则不仅仅是单纯获得一个适合自己的配速训练月历,还会获得为其匹配的专业装备和运动营养配置,专业教练则能够在人工智能辅助中,根据心率等传感设备传回的数据波形,实时监测指导调节配速节奏,并预防肌肉和心肺的风险事件。在这一个计划中,用户如果按传统方式,自己单独购买运动装备、专业陪跑教练、健身房教练、运动营养师、营养补充剂和运动伤害保险等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可能比参加这样一个整体方案花费更多,需要花更多精力甄选,也没有这样的个性化体验。

特别地,高端特需用户和他们的家人可以申请加入更高级别的“极客计划”,他们得以提前体验所有的生命量化服务,即便是需要通过那些还未大规模量产、成本较高的芯片或智能设备。他们也可以由私人专属的健康管家,协调更多的科学家和健康领域专家,获得更好的健康体验活动和管理服务。换句话说,这个目前仅限邀请的极客计划,就像数字生命银行中的私人银行。

与微信、支付宝和百度搜索平台一样,这是一个高度依赖生态的模型。覃璞承认,要实现这种生态,碳云和其生态内的下游公司就不能只是一种类似商城和入驻商户的松散关系。

因为“每一家下游企业都有一种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形态,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挖掘他们的现有健康解决方案,找到其产品潜在的可配置能力,帮助合作伙伴升级他们的产品,使其可以精准匹配特定人群的需求,从而纳入某种健康管理计划。”当前,大多数健康相关企业仍只把“基因”作为一个贴金手段,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愿意去挖掘精准化的价值并承担成本。“所以今年我们主要想打通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作为用户的健康买手,从而精确管理他们的健康需求,带着客户去找下游合作伙伴,快速在联盟内形成端到端的闭环,与用户、合作伙伴实现价值共赢。”

华大基因与碳云智能

要理解碳云智能这家从技术形态到商业形态都略显不可捉摸的公司,不得不说创始人王俊的基因专业背景——他在华大基因的16年。

1999年,北大生物系毕业的王俊加入华大基因,随汪建一起参加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华大最年轻的元老。2012年,他担任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院长,后出任华大基因CEO。在任期间,他成功主持收购CG,以及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的融资和重组。2015年7月,王俊卸任CEO,调职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关注前瞻业务发展的新业务机构的负责人。3个月后,王俊出走,创立碳云智能。

关于华大“二当家”王俊离开的原因,外界普遍猜测跟华大科技业绩不理想,华大基因海外上市计划失败不无关系。但实际上,根本原因还在王俊和汪建各自主张的发展路线有不同侧重。

去年,汪建在央视《对话》栏目中提出了他的志愿,称要在10-20年内:把全世界8.7百万个物种全部数字化,把中国人的基因组全部数字化;要将国家基因库打造成像世界银行那样的基因库,变成世界级的基因研究平台。

汪建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在节目中表示,“这样的成本,靠商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商业逻辑在这些事情面前是行不通的,我们(华大)不是在认识或改变世界,我们是在真正的造福人类。”

而对于出生于70年代的王俊来说,经历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90年代国企私有化浪潮之后,他似乎看到的更多是资本和商业背后的力量。碳云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科学家出身的王俊考取了基金管理牌照,运用资本之力快速搭建出一个生态雏形。

在1月5日发布会的开篇,王俊把在华大的16年经历总结为一句话“读基因”,而把离开华大后想做碳云这件事称为“懂生命”。

为展现两家公司的显著差异,贝壳社将二者的对比信息梳理于下:

从所处行业到商业模式,华大基因和碳云智能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按照尹烨、覃璞的说法,两者并不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在《对话》中,汪建提及王俊,称后者离职后仍经常回来找前者交流,两人经常一谈就是几小时。汪建引述王俊的话说:“你(汪健)是临床大夫出生,所以你更多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我(王俊)在北大所学的,就是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角度看问题,我回来的时候,一定会把全新的成果带回来。”

文章原标题:独家 | 碳云智能商业全景图:这家“算生命”的公司究竟想做什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