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青光眼手术标配药断货 低价药成本高利润少

发布时间:2017-04-05 14:44:38  来源:互联网

药品是治病的必须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低价药消失,频频出现告危的情况。那末为什么低价药常常出现断货呢?

青光眼手术标配药断货

近日,青光眼手术中重要的辅助药丝裂霉素全国断货,很多人惊呼“又1款低价药行将消失”。前些年,低价药短缺之风愈演愈烈,也引发了国家层面的注意,多部门下发通知,取消了低价药最高零售限价,但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擅长明德曾接受采访指出,低价药仍在以每一年10几种的速度“消失”。如何保证低价殊效药的可延续供给,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丝裂霉素或全国断货

所谓低价药,是指那些安全、有效、经常使用且价格较低的普通药,也称为基本药物。最近几年来,低价“殊效药”短缺的现象时有产生。

以近期断供的丝裂霉素为例。丝裂霉素是青光眼手术的重要辅助用药。青光眼手术中,要在眼部做1个外流通道,这个通道在术后不能迅速愈合,否则产生不了引流的效果,因此需要抑制疤痕生长的药物,丝裂霉素在这方面的功效明显,5支装1盒为58元,单价在11.5元左右,是名不虚传的低价药。但由于价格低廉,企业生产动力不足,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库查询可知,目前只有3家企业具有该产品的生产批号。

医生流露,虽然拿到生产批号的企业有3家,但长时间以来只有海正药业1家在生产和供货。2014年,海正药业被辉瑞收购后,更名为海正辉瑞,就停止了丝裂霉素生产,各医院只能用库存,目前已基本告罄。对此,海正方面向记者表示,“自从批文号归属海正辉瑞以来,就1直没有生产该产品,也未参与产品的招投标。”至于什么时候会重新生产,工作人员表示,“要由公司评估而定。”根据新版GMP规定,重启产品生产,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预计会延续较长的周期。

临床上没有了丝裂霉素,各医疗机构只能寻觅替换品。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中心刘杏教授称,同为低价药的5-氟尿嘧啶可以作为替换品使用,不过其“对眼压的控制没那末好,手术的成功率可能略微低1些”。也有医生表示,丝裂霉素的断供对临床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丝裂霉素是重要辅助药但并不是必须药,且国产药物断供以后,仍可以用进口的取代。但据了解,进口的丝裂霉素价格大约在400元/盒左右。

困局:涨价也难解短缺问题

有些低价药短缺后可以替换,但药价飙升;有些低价药短缺后不能替换,直接致使救命药告急。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全国性紧缺,影响了许多医院的手术安排,急坏了很多医生和患者。另外,医治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医治儿童肿瘤的放线菌D、医治婴儿痉挛的促皮质素等低价救命药都出现太短缺情况。

业内人士反应,低价药品正在以每一年10几种的速度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发改委取消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允许企业在药品使用的日均费用标准内自行调价,以此调动药企生产的积极性,增进低价药的有效供给。

随着**放开,低价药迎来价格上调。记者了解到,以往30片装的地高辛只需要3.5元1盒,现在价格已达35元。经常使用于医治鼻炎的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现价12.5元/盒,而原来仅需5元/盒。有药店负责人向记者流露,2016年以来,药品又迎来了新1波“涨价潮”,共有1262个品种涨价,154个品种涨价幅度超过50%。其中,低价药是涨幅最凶,复合维生素B涨了400%,潘生丁、清凉油涨幅超过了300%,红霉素眼膏、肝泰乐片价格也都翻倍了。也有许多老药被更换了包装,提高价格后再重新回到药架上。如妇炎灵胶囊,过去16粒装才3元,“改头换面”后价格去到了12元左右。

但价格翻倍的增长,仍没法完全减缓低价药短缺的为难局面。记者访问广州多家药店发现,医治甲亢的国产“他巴唑”断货,已基本被进口的“赛治”取代;心脏病用药“地高辛片”也难觅踪影,有药店表示,地高辛片要最少提早1周预定。

寻因:低价药本钱高利润少

1位不愿意流露姓名的上市医药公司副总向记者表示,低价药涨价只是表象,受生产本钱上调和招标压价的两重影响,低价药的利润空间并没有随之提升,药企生产动力仍不足。

他指出,原来的1些基本药物价格实在太低,很多企业都是在“亏本”生产,现在涨价只是价格的正常回归,并没有带来太多利润空间。像地高辛这样的低价药,从3.5元/30片涨到了35元/30片,表面上看似涨了10倍,但仔细算下来,日均费用没有超过3元,是在国家允许的公道范围内的。

“生产本钱急速上升,药企压力太大了。”该医药人士无奈地说,并将矛头直指“原材料控销”。据了解,目前国家严格控制原料药生产批准文号,获批生产原料药的厂家数量少,1旦生产厂家结成同盟或经销商构成同盟,控制市场上原料药的供给,人为提高原料药价格,就会大幅提高低游制药企业的本钱。例如,某种低价药有生产批号的企业可能近10来家,但由于原料药的控销,真正能拿到原料投入生产的企业或许只剩1两家,从而加重了低价药的短缺。

“有些低价药的原材料被个人或财团垄断后,奇货可居,价格被哄抬了,对这类行动价格管理部门要坚决予以打击,但如果是因正常因素影响致使本钱上涨的,要允许企业公道地调理价格。不要妖魔化涨价。”该医药人士称。

另外一方面,该医药人士也指出,现行的药品招标制度对低价药也其实不“友好”。1些用量小、市场需求不大但效果显著的低价药,并没有铺设销售网络的能力,只能依托进入医保目录来保证销量,而医院招标进程又会将药品价格尽可能压低,使得企业获利空间太小,不能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理生产乃至放弃生产。

据悉,经过集中招标、联合议价后,药品价格普遍会降落10%⑴5%。本来低价药价格就低,量不大,再加上招标砍价,两头挤压,药企“心1横,干脆不做了”。

低价药断货怎样办

面对低价药频频短缺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便宜药短缺问题成因复杂,可采取纳入目录管理、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定点生产、改革价格管理等措施来应对。

据悉,低价药定点生产试点从2014年起开始实行,首批纳入试点的包括了医治甲亢的甲巯咪唑、医治麻风和疱疹样皮炎的氨苯砜等7种短缺低价药。去年年底,又将地高辛口服溶液、复方磺胺甲噁唑、注射用对氨基水杨酸钠3个品种纳入试点。“在全国找几大药厂专门生产某几种药品,这样量就比较大,量大以后就可以够盈利,所以通过定点生产的方式鼓励企业生产。”姚建红称。

不过,姚建红也表示,“解决短缺药问题还需要在医改这个大框架下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包括医院、社会和药品的生产企业1起努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