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患者5年存活率不及欧美一半 特医食品能救命
“我国肿瘤患者5年存活率不到欧美国家的1半,处于‘多发病,低生存,重医治,轻支持’的现状。其中,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的严重要挟。”
7月初,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方宁等1行5人到航空总医院进行特医食品临床利用专题调研,航空总医院肿瘤医学中心普外科主任石汉平的这句话语惊4座。石汉平眼中的“轻支持”指向了特医食品在临床利用中的严重不足,他表示,由于特医食品利用不足,57%的肿瘤患者存在中度、重度营养不良,其中71%的患者没有得到营养支持。
石汉平的话得到了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杜方岭研究员的支持。后者长时间从事特医食品研发,对特医食品在临床中的为难现状表示遗憾,他告知科技日报记者,“特医食品3大作用是下降并发症和死亡率10%—15%,缩短住院时间5—7天,减少住院费用4000美元。特别对肿瘤患者,规律性利用特医食品后,可增强患者对手术及放化疗的耐受力,减少并存疾病与并发症;节省20%的医疗费用,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特别是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
很多人还记得2015年11月29日的央视《焦点访谈》,这期名为“供给侧改革:满足旺盛需求”的节目,除提到钢铁煤炭的例子,还触及到了特医食品。在采访中,杜方岭也向记者提到这类“供与给”的矛盾:1方面我国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老龄患者等特殊人群数量占世界总数的比例非常高,对特医食品需求旺盛;另外一方面,根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统计,全球每一年特医食品消费560亿—640亿美元,市场年增速6%以上。但中国特医食品产业尚处萌芽阶段,产值6亿,占全球产值的1%,且90%产值被纽迪希亚、华瑞和雀巢等跨国公司占据。
困扰我国特医食品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同时兼任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特殊医学用处配方食品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提到了“**与管理”,“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将营养疗法作为治愈慢性疾病的终究解决方案,乃至很多国家已将之纳入医保。我国应尽快推动各方达成共鸣并出台措施,将营养医治视为与手术、放疗、化疗及其他医治1样成为患者的基础医治方法。”
长时间以来,特医食品1直为难地徘徊在药品和保健品之间。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就坦言,此类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换药物的医治作用,但其极具“个性化”,适用于需要特殊食品管理的人群,就是经营养师评估后缺甚么营养素补甚么营养素。
“不过现实情况是不但患者对特医食品缺少认知,有些临床医生也对特医食品存在认识误区,将之与保健品混淆,对企业推行也避之惟恐不及。”杜方岭常常遇到这类情况,“临床医生偏向于药物、手术医治,受此影响,患者多选择药物医治;同时大多数医院对营养不良临床诊断不足、缺少检测方法。”
主要从事食粮和油脂精深加工及其营养与安全评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徐同成博士从科研投入的角度进行分析,他告知科技日报记者:“美国营养科研投入占食品领域总投入的35%,而我国只有5%,相对较少的投入致使特医食品种类少,很多病种无对应的产品;同时,国内产品还存在着溶解性差、稳定性差、营养素流失过快等问题,致使患者允从性低。”
虽然国家相干监管部门频频发声,指出特医食品市场将实行较高的准入门坎和高强度的监管,但市场的旺盛需求却吸引着国内企业纷纭投入这个待开发的“蓝海”产业。记者了解到,杜方岭团队已突破了面团高效醒发技术和持气技术,开发了适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专用的低升糖指数、低蛋白、高品质的馒头,并在临床得到了利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