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上海医学专家跨学科技术融合 偏瘫20年患者康复似正常人

发布时间:2017-04-17 18:35:03  来源:互联网

上海4月17日电 记者17日得悉,通过4年的延续临床攻关和医治追踪,上海神经外科专家孙成彦与手外科专家胡韶楠带领医疗团队携手以创新理念,采取“融会技术”,成功跨学科嫁接、融会两个不同学科的术式,让1名已偏瘫近20年的青年男性病人,长时间运动功能缺失的肢体,康复至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据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像这样通过融会技术,成功医治偏瘫的案例还没有报导。

据孙成彦介绍,这名19岁病人小林因诞生时产钳助产,致使左边大脑局部出血引发脑损伤,右边上下肢发育缓慢、功能障碍。他3岁左右才可独立行走,且步态不稳,走路踮脚尖,并出现足内翻畸形,俗称“马蹄足”。同时,小林右手抓握困难,伸指困难,拇指内收、手尺偏畸形,前臂旋前畸形,手功能严重障碍并逐渐丧失精细运动能力。

据悉,医治前,小林两只肩膀1高1低,只能翘着脚尖困难地走斜线,手功能低下,不能抓举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病人虽然外形已似成年人,但是很多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比方自己吃饭、系扣子、拉衣服拉链、上厕所等,都不具有。虽然家人带着他到处奔走求医,但长时间以来并未得到正确、系统的医治,致使上述运动功能延续退化。随着病情逐步加重,病人已出现上下肢肌增高、肌肉萎缩现象。根据当地医院预判,小林终究可能逐渐丧失全部运动功能。

在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得悉,在对小林的医治进程中,孙成彦和胡韶楠两大团队合作创造出了1种全新的序贯式医治方式——优先消除肢体痉挛状态,再行神经移植和手畸形改正,最落后行康复训练。

而以往,长时间以来医学界对像小林这样的偏瘫病人,医治上始终各自为政。比方病人在神经内科求医,神内医生可以通过给他注射肉毒夙来解决肢体痉挛症状,但是这类医治效果短时间且不稳定;病人得手外科求医,神经移位术和畸形改正是常见医治方式,在手神经功能重建方面效果明显,但由于痉挛问题没有解决,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失败率依然较高;如果病人仅仅接受功能神经外科医治,手术对消除痉挛的效果明显且稳定,几近不会复发,但是肢体精细运动功能却没法取得比较好改正;而病人如果求助于康复专科,康复训练可以解决1时的功能问题,却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病情反复是常态。

孙成彦表示,此次手术颠覆了传统医治理念,将消除痉挛、神经移位、畸形改正和康复训练这些本来支离的技术,根据病人个体化的病情,重新融会、整体应用,使得3大技术同时在1只手上发挥出了最大效应。现在的小林可以1口气骑自行车10千米;学会了捡豆子拿筷子等精细动作,泡茶切菜亦无障碍。

据悉,中国目前4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偏瘫病发者数量巨大。但偏瘫医治的整体预后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肢体肌超过3级的病人,几近全部面临复提问题。据介绍,不同学科“分而治之”、各扫门前雪致使整体医治显现出技术单1、断裂、碎片化的无序状态,片断式医治更多地关注当前效果,没有对病人实现整合医治。

孙成彦认为,此次发布的这项技术创新,来源于好的体制创新,带来的“孵化效应”。据悉,上海浦南医院是全国首家向医生团体开放的公立医疗机构。该院将门诊和手术室打造成像机场停机坪1样的开放式平台。作为上海壹博医生团体发起人,孙成彦说,医院提供先进的医疗装备、良好的就诊环境、灵活的合作模式,吸引了1批国内外顶级的医学专家团队加盟。在鼓励创业、支持创新的环境中,医学专家们更专注于弄技术攻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