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追踪总理关注的肺癌患者 广东医生把他治好了

发布时间:2017-04-17 18:35:02  来源:互联网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韩文青 李绍斌 郝黎 简文扬

4月14日,70岁的翟凤岗终究回到了3亚。这大半年里,他1直待在5指山静养,再也没有过浑浊而剧烈的咳嗽,更不再吐带血浓痰,这个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人恍如1下子年轻了10岁。

翟凤岗曾是1名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和绝大多数肺癌患者1样,他历经了痛苦和失望;可他又是荣幸的,由于1次国际远程会诊,他的病情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关注。

原来,在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总理视察了海南省肿瘤医院成美国际医学中心,在远程会诊室,来自海南省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和德国汉堡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们,正召开视频会议,探讨1位肺癌晚期患者的医治方案,翟凤岗就是这名患者。据海南日报报导,当时总理还通过视频用英语和德语向德国的医生问好,“你们虽然相隔万里,但远程医疗能让天涯变咫尺。”

历经2个化疗疗程后,翟凤岗的肿瘤缩小至5厘米以下,而且符合手术特点。在主治医生的帮助下,联系到了全国知名胸外科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1医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团队。历经1番周到安排,2016年9月21日,翟凤岗顺利手术,手术很成功,出院后翟凤岗定居海南,生活翻开了新篇章。

11次特殊的会诊

翟凤岗是北京人,得病前,身高1米74的他体重高达94千克。不但如此,他还是“老烟枪”,有着近50年的烟龄。

2013年11月,翟凤岗在北京被确诊为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从此,全家生活就乱了套。中央型肺癌离血汗管近,翟凤岗的肿瘤又贴近气管,手术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得到确诊后,翟凤岗不愿意接受手术、放化疗,而选择了守旧医治。2016年3月,翟凤岗开始大咳血,1检查才发现,两年守旧医治下来,肿瘤不但没得到控制,还整整长大了1倍!在朋友的介绍下,翟凤岗来到海南省肿瘤医院胸部外科救治,经多学科会诊,斟酌为局部晚期肺癌。为了进1步肯定医治方案,因而就有了这次不同寻常的远程会诊。

经过会诊,专家们发现,虽然翟凤岗的肿瘤已2年多了,但肿瘤并没有转移迹象,可以斟酌先做化疗,再手术,靶向药物医治作为了最后选项。对此,翟凤岗当时的主治医生、海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吴军教授对羊城晚报记者说,经过辅助化疗后,效果非常明显,肿瘤由原来的11厘米缩小至5厘米以下,而且所有的淋巴结都呈阴性,并没有转移!

这1消息让吴军很兴奋,他认为,手术需要对支气管和血管进行双袖式切除。所谓的“双袖式切除”,就是把肿瘤所侵犯的血管和蔼管段切除,并把两个断端重新缝合起来,相当于“再造”1个呼吸循环系统。

21个意外的“喜讯”

这样的手术不好做。翟凤岗的年龄和病灶位置都决定了他没法承受传统开胸手术的风险,比较好是能够做微创手术。可当时成立不久的海南省肿瘤医院其实不具有展开此类手术的条件。因而,吴军把翟凤岗的病历和片子传给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几位全国知名胸外科专家。

广州传来了好消息。广医1院院长何建行在仔细研究了翟凤岗的病历和检查结果后,认为翟凤岗的手术可以在胸腔镜下完成。吴军赶快带着翟凤岗赶到了广医1院。

翟凤岗至今仍记得,何建行见他后说的第1句话就是:“你要减肥。”这让翟凤岗愣了1下。“患者体重太重,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很大,会加大手术期风险;另外,脂肪太多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参与此次手术的广医1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邵文龙说。

3异常艰巨的减肥

医生的目标很明确,1个月减肥10千克。这对年近7旬的翟凤岗而言不是容易事。为此,医院专门组织了多学科会诊,详细地为翟凤岗分析制定医治方案,乃至每顿吃甚么都做了详细的计划。与此同时,康复科还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康复训练计划。

就这样,在69岁那年,翟凤岗开始了人生第1次减肥,还是“魔鬼式”减肥:凌晨起床就去珠江边走路,几千米下来再吃早饭。回到病房后,就开始爬楼梯锻炼,上午4次,下午5次,每次爬5层楼。有时候,翟凤岗觉得累了想放弃,医生还陪着他1起爬。就这样扛了整整1个月,配合康复训练和营养餐,翟凤岗的体重真的减到了84.5千克!他自己都说简直难以置信。

体重减下来了,翟凤岗意外发现自己走路不再气喘嘘嘘,人也更有劲了。就在翟凤岗奋力减肥的同时,何建行团队为这次手术做了精密部署和充分准备。“他的体重减下来了,我们也更有掌控。”邵文龙说。

4风险极大的手术

2016年9月21日上午7:30,翟凤岗被推动了手术室,采取的就是微创的方法进行“袖式切除”:医生将右肺上叶和中叶切除,使右主支气管与右下叶支气管连接吻合。同时,由于右肺动脉干已被肿物侵及,医生还将右肺动脉干修复后与右下叶动脉直接吻合,同时打扫了所有的淋巴结。

手术前后花了近12个小时。待到翟凤岗顺利苏醒的那1刻,所有人都舒了1口气。

手术很成功。翟凤岗醒来后就想自己走回病房。在医生的劝阻下,他在ICU病房待了1夜。第2天,他住回了普通病房。术后第3天,翟凤岗的血痰已基本咳净,再也没有剧烈咳嗽了;术后第5天,右肺引流管摘除,伤口愈合良好;术后第105天,翟凤岗顺利出院,他第1次非常轻松地在珠江边散了1次步,悠然自得。

“其实翟凤岗的情况不算是最难的,这些年,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高危疑问的肺癌患者。做过年龄最大的患者有96岁,还是两叶肺切除。”邵文龙说。

远程医疗日渐普遍 未来发展路还很长

翟凤岗的成功医治,缘起于1次特殊的远程会诊。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远程医疗会诊已愈来愈普遍。在广东,多家医院已展开国内乃至国际远程会诊,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逐步建立,远程会诊更多将应用于帮扶基层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

早在2014年,国内范围最大的国际远程病理睬诊中心就在中山东大学学附属第6医院揭牌。这家由中山东大学学联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共建的“国际远程病理睬诊中心”,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将病理师手中的1张小玻璃切片转化为数字图片,通过网络,与美国病理专家共同会诊,与此同时,构建了数字化远程病理睬诊平台,双方同享病理专家团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疑问病例远程病理睬诊及咨询。

中山6院病理科主任黄艳介绍,自该中心成立至今,每一年展开国际远程会诊约40例,主要都是疑问病例的讨论、咨询和会诊。“由于时差的关系,远程病理睬诊结果最快2⑶天可以出来,最慢1周可以出结果。”黄艳说,这些从大洋彼岸发回的诊断结果,准确率近100%,诊断范围目前可以覆盖除淋巴造血细胞肿瘤类疾病外的所有病种。

中山东大学学附属第1医院,也常常展开国际远程会诊,其面向的主要是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该院国际远程会诊中心行将建成,“这是1个开放式远程大平台,不但我们可以用,其他医院只要有条件,技术上能解决,都可以接入进来。”中山1院医务处副处长张武军说,远程会诊能够带来的最直接便利就是,患者不用奔走,专家就在“身旁”。

那末,甚么样的病例需要动用国际远程会诊呢?张武军和黄艳都表示,主要还是疑问病例,“以肿瘤患者为主,特别是全身转移的肿瘤患者。”张武军表示,目前国外在肿瘤免疫医治、靶向药物医治等方面还是走得比较前,市面上多数靶向药物的研发回是以欧美为主,通过展开国际远程会诊,跟国外专家沟通、讨论,对国内医院提高本身综合水平有帮助。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国际远程会诊在技术上其实已基本没有瓶颈,但目前主要还是以咨询、讨论为主,要到达人们所期望的医生“无国界”随时做诊断还是很难。首先,由于时差的缘由,必须提早预约,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情势将病例资料充分沟通后,再约好时间做会诊,如果出现“术中急诊”的情况,基本没法实现随时连线。另外一方面,由于各国体制不同,对医生资质的认证方式其实不1样。对此,广东省人民医院影象医学中心主任、信息处负责人梁长虹表示,目前国内有医院的MTD团队会请外国医生来做手术,“但他是不是有资质,实际上是1个问题。虽然他在国外是医生,可他没有在中国注册而在中国行医,就会涉嫌背法。”他认为,如果双方医师资质能够实现互认,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