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保健频道 >> 养生保健 >> 小病自疗 >> 正文

生活常见急救情况的抢救和护理方法

http://care.qm120.com2009-09-24 10:34:22 来源:全民健康网

关键字:小病自疗 急救 抢救

    简要内容:9月12日是世界急救日,红十字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来临的时候提醒大家:意外伤害无时无刻都存在,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意外伤害时,您的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

  现场救护高级培训师雨薇说:传统救护方式处理紧急危重病人时,一般是对伤口临时做止血和包扎等简单处理,在这之后再将病人送到医院,由医师给予诊断、处理。在救护现场,面对呼吸心跳骤停、双目紧闭、奄奄一息的亲人,没有急救技能的人常常一筹莫展。而现代救护理念是立足于“第一时间”(4分钟以内)的紧急抢救,紧急抢救就是要突出一个“早”字。具备了急救技能的“现场第一目击人”,通过对受害者实施初步急救措施,完全有可能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如果再辅以现代化专业急救救援系统的继续救治,大量的受害者就完全可以抢得生还机会。

  生活中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

  生活中难免遇上家人或他人的意外伤害事件。遭遇了意外伤害后,在向专业救援机构发出紧急求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有所准备,积极地应对。

  突发心脏病如何抢救?

  对心脏病突发患者必须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抢救,核心操作环节分三步,分别是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A、打开气道——最简便又安全的操作方式首推仰头举颌法:救护员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跪在伤员身体一侧,左手肘关节着地,小鱼际垂直抵在伤员前额发际处,右手食指与中指抵住伤员下颌骨,双手同时用力打开气道,使下颌角、耳垂的连线与地面成一定角度(图1)。8岁以上者按标准90°垂直,1-8岁儿童成60°,1岁以下婴儿成30°。

  B、人工呼吸——最常采用的是口对口吹气法:在打开气道的基础上,救护者原来抵在伤病员前额发际处的左手伸出拇指与食指分别捏闭其两侧鼻翼,然后张大嘴完整包住伤病员的嘴轻轻向内吹入一口气,眼角的余光看到伤病员胸廓有抬起即表明气体已进入肺部。连吹两口气,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两次之间要停顿3-4秒,间歇时左手应松开鼻翼(图2)。

  C、胸外心脏按压——救护员十指相扣,掌根重叠,手指微微上翘,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段,应使掌根的横轴与胸骨的下半段重合,借助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应节奏均匀,频率保持在100次/分,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各占50%,按压深度应使胸骨下陷4-5厘米,儿童为2.5-3.75厘米,婴儿为1.5-2.5厘米,均可粗略估算为使胸廓下陷1/2-1/3深度。按压30次后,重新开始人工呼吸(图3)。

  需要注意的是,确定伤病员的心跳呼吸刚刚停止,对其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时必须严格掌握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每做满5个循环后应重新判断其意识恢复情况。如专业救护人员未到,而伤病员的自主呼吸与循环仍没建立,应继续就地抢救,一般要求持续操作30分钟以上。

  操作时,应将患者以仰卧位置于坚硬平实的地面或硬板床上,不可在席梦思、沙发等处进行按压。整个操作过程中,救护者应注意必须在畅通气道的情况下对伤病员进行人工呼吸;吹气时应完整包住伤病员的嘴避免漏气;按压时要始终保持双臂垂直,肘关节不得弯曲;掌根部位要始终贴紧伤病员胸壁不可偏移。特别要慎重提醒的是:心肺复苏术绝不可在正常人身上练习。

  碰到交通事故,没有受伤的人应该做些什么?

  在拨打120、119后,迅速检查伤员的伤势,可以通过大声呼叫,检查伤员是否清醒,来判断有无颅脑外伤。触摸颈动脉,检查有无心跳;将脸贴近伤员的鼻孔前,感觉有无呼吸。如果伤员的意识、心跳和呼吸均已经丧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发现伤员有大出血情况立即止血包扎。如伤员有骨折情况,要因陋就简,给予固定。

  中老年人发生脑溢血,其他人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切勿随意搬运或颠簸病人,应减少声音的刺激。要有专人看管脑溢血病人,防止病人因躁动而坠床。让病人保持平卧,使头偏向一侧。将病人领口解开,用冰袋或冷水毛巾敷在病人前额,以利止血和降低颅内压。

  家人突然发生口眼歪斜、昏迷不醒,应该怎样对待?

  如果患者在家中出现了上述情形,很可能患了脑卒中,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急症,这时首先应该注意尽量不要搬动患者,如需要搬动,应保持患者头高脚低位,以减少头部血管的压力;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可以立即碾碎、灌服一些安宫牛黄丸,等待医院救助。

  链接:世界急救日: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这个国际组织希望通过这个纪念日,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士掌握急救技能,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

        [[编辑推荐:中暑的预防和护理]]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cms:show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