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北京新医改 会成为全国风向标吗?

发布时间:2017-03-27 21:10:34  来源:互联网   

“医药分家”的共识

北京,由于其独有的政治敏感性,在政策创新上,一向比较保守,以稳稳当当的形象示人,在医改上,也是如此,很少敢为天下先。但这种格局,从2015年初开始,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此前,关于医改的方向,医药分家还只是一个选择项,或者说是学术界提出的建议,从各地医改的实践情况来说,多集中于零差价、药房托管、医联体、反腐等技术性问题,而北京卫计委发布的医改路线图则鲜明地提出了“医药分家”的概念,结束在此问题上的“暧昧”和讨论,成为各级政府和医改决策人的共识。当然,这种共识目前可能仍然浮于表面,正如某知名医药政策研究专家所说的,只要还存在带量采购(二次议价)就不是真正的医药分家!而相对于拿回扣,其诊疗费的提高是否能弥补损失,诊疗费怎么分配,财政怎么补?阳光采购规则下药品供应是否能保障?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相关细则的出台来解答众看官心中的疑惑。

北京是“首善之地”,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驻地,北京相关部门的领导自然有更多的机会聆听来自高层的声音,北京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看病贵”的根源

说起医疗体制的问题,很多人信口拈来口头禅: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吗?看看满大街大多数门可罗雀的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还会觉得难吗?所以,看似两个问题的“看病难和看病贵”,其实是看好医生难和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那就是看病贵的问题。

看病为什么会贵?贵,其实是一个相对一般常识的感觉。为什么会超越一般常识?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实施的“以药养医”政策。

笔者武断地说,这个错误的政策害了整个行业。曾几何时,医院和医生研究的是医术,药品和检查等都是为提升医术来服务的从属。但是,有一天,有人说,医院开支太大,财政无力全额负担,给你们药品的加价权,通过药品的销售利润弥补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吧!由于医院及医生在患者用药上的绝对掌控权,医生违背患者实际需要开大方的冲动得到利益刺激,加上客观上存在的医生“培养”成本与名义报酬之间的不对等,医院管理者也“政策下放”,将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挂钩,并进一步把这种政策延伸到检验等环节,一时间,大处方、大检查泛滥,患者不堪重负,医患关系紧张……

“以药养医”最大的危害是花大钱,办小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入底线,职业也是一样,假定一个医生收入的底线是每月1万元,如果直接将其收入与医术挂钩,那么,患者或者其他付费方只需要付出1万元就可以了,但在“以药养医”的情况下,为获得这1万元的收入,需要卖出5万左右的药品或者检查,对于患者或者付费方来说,支出的就是5万元。这才是看病贵的根源。

改革的复杂性

为什么笔者特别看重北京医改?早在2015年,当大多数地方以零差价或者药房托管、门诊药房“搬”出医院管理体系或医院大楼作为医药分家的代名词的时候,他们率先提出医药应该在利益关系上完全切断联系,鲜明地提出医改的方向就是医药分家,客观上一锤定音,中止了医改是否要医药分家的讨论。

从此次北京医改政策的细则来看,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药品零加成,第二是医师服务费增加。前者是堵,后者是通,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医生的收入与技术挂钩,在保证医生收入的前提下,降低患者和其他支付者的开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方向值得肯定。

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北京出台医药分家的宏观政策到具体政策的推出,时间相隔2年之久,加上时至今日依然很有市场的“药房托管论”,充分说明了改革的复杂性,相关利益方的阻力十分强大。包括对于北京方案本身,也引来了很多“非议”,如“药在医院一天,就别说医药分家”,包括指定特定药房供货。但是,毕竟,在医药分家的道路上,思路越来越清晰,政策越来越可执行。

综合透视北京医改,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央和地方、领导与管理人员的分歧。假如,北京医改是高层思路的话,未来真的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

站在医院的角度,医药真的分家了,可以不用再分析推荐哪种药品提成更高,把注意力真正放在诊疗技术的提升上,医生自然会获得更高的职业荣誉感。

而工业将面临战场的转变,如同药店需要早日与优势医院品种做好对接一样,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一方面需要做的是与医院周边的药店建立联系,便于原有市场份额的承接,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品研发的力度,站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那种换剂型、换规格、换包装的“新品”对医生还有多少吸引力呢?

对于药店来说,也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是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则需要药店提升自我的专业和管理,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医院临床品种的新增,用药指导能力的提升等。

总而言之,曙光在前,走在前面的才可以首先享受到阳光的普照,希望我们都是走在前面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