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中国药企与国外药企交易合作概况

发布时间:2017-03-22 14:06: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零医徒

当今药物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伴随着全球化大背景,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药企选择药物成果转让或受让,交易合作使得双方药企以较小的风险实现较大的利益。此文重点统计了近二十年中国药企与国外药企在药物研发成果转让、生产销售、投资合并等方面的交易合作(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不在统计范围内)。

中国药企与国外药企历年交易统计

从下图可看出, 2000年到2016年之间的交易合作数量显著上升,年平均增长率为19%。尤其是2016年,在国家对医药政策大力改革的背景下,交易合作频繁,平均每周就达成3笔交易合作。在交易金额方面,由于许多交易并未公开具体金额,故在此不做整体统计,下文会对重磅交易进行排序。

注1:此文提及的中国药企包含港澳台地区的药企或研究机构。

与中国交易合作的药企国家分布

对1300余项交易合作进行国家层面统计,如下图所示,美国药企占据一半,位于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的药企均占5%,另外,欧盟国家也占据一部分比例。其余部分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以色列的药企也有约30次的交易合作。本文不能对所有国家的药企交易活动逐个阐述,故选取活动频繁或国内外创新药物研发企业的交易合作进行阐述。

中国药企对外交易数排行

在与对国外药企的交易活动中,较频繁的中国药企Top15如下图所示,排在第一位的为药明康德,严格来说,药明康德作为一家CRO企业(当然,现在已朝大健康产业发展,包括研发、生产、个性化医疗等服务),并不是自己直接对外交易自己的产品,因为如果形成药物成果转让,其所有权均属于客户。这里30多项交易合作主要是其研发或生产服务合作,如2016年3月药明康德旗下子公司药明生物与Prima BioMed合作为其生产IMP-321用于临床试验。

排在第二的李氏大药厂来自中国香港,对医药研发圈的朋友来说还可能不太熟悉,其已建立了稳固的药品发展、临床发展、规管、制造及销售以及市场推广的业务模式,包括来自内部研发及购买美国、欧洲及日本公司的特许及分销权。例如,在2017年1月,李氏大药厂与Leadiant Biosciences签订国内临床试验的合作协议,具体产品为治疗霍奇金病的甲基苄肼。

海正药业位列第三,公司主要经营原料药和制剂业务,近年来也涉及创新药研发及保健品领域。公司庞大的规模也使其交易合作活动频繁,国际方面,海正药业拥有近20款仿制药申请正在等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2016年9月,海正药业和美国同行GeneriCo达成合作,GeneriCo将成为海正药业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和营销合作伙伴。

其余企业既有传统药企如友華生技醫藥(台湾)和新兴企业如百济神州等,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交易合作活跃的企业有江苏恒瑞、上海复星医药、和记黄埔、正大天晴、上海药物所(科研机构)等。但数量上只是一个参考,交易金额方面更能显示其交易质量。

国外药企与中国交易数排行

在与对国内药企的交易活动中,较频繁的国外药企Top15如下图所示,数量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制药巨头,而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国际企业Huya Bioscience(沪亚生物),沪亚已同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学、研各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致力于加速源于中国的候选药物在国际市场的开发和价值创造。其企业性质使其交易活动排在第一,也不足为奇。例如,在2016年3月,沪亚宣布与复旦大学签订了一项由复旦研究人员发现的新型免疫肿瘤候选药物(IDO抑制剂HBI-8000)的独家专利许可,可拥有该免疫肿瘤候选药物除中国地区之外的全球专利权益。

其余药企大多是跨国型企业如Sanofi、Pfizer、Merck、Eli Lilly、AstraZeneca、Boehringer Ingelheim等,有点陌生的Phynova与国内企业交易数也有7次,Phynova是一家英国创新生物医药产品企业,位于牛津大学科技园,致力于研发植物药物,后来业务扩大为消费者医疗保健和食品行业。Phynova缓解关节肌肉疼痛片成为首个获英国药品及保健品管理署(MHRA)批准发售的中药产品,其曾与天士力集团旗下的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签署过合作协议。2015年10月,位于广州的香雪制药投资500万英镑,与Phynova开展天然药物非处方药及欧洲市场的研发、审批、注册和产业化方面的合作,这一交易也是看好植物/中药资源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优势。

中国药企与国外药企重磅交易

对于各类交易合作的金额统计,此文并无考虑通胀和汇率因素的影响,已公开交易金额的Top25如下图所示,从企业名称来看,许多并未在前文所述的“中国药企对外交易数Top15”排行里面,说明重磅交易倾向于新药研发或创新企业。在技术类型方面,整体上来讲,涉及小分子和涉及生物大分子的交易合作数量比例大约为2:1,但重磅交易中,前三甲均为生物药,小分子占的比重偏少。

排在第一位的是信达生物与礼来达成的三个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全球开发合作协议(2015年10月签署,当前已达临床三期阶段),其中信达生物将合作主导中国市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礼来将合作主导国外市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里程碑付款总金额超过14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新药国际合作项目的所涉金额最大的一桩。(注:2016年7月,复星医药斥资逾12亿美元并购印度领先注射剂药企Gland Pharma约86.08%的股权,因不涉及国内新药开发或生产交易,故不计入排行)

排在第二名交易的是三胞集团收购Valeant子公司Dendreon,不是药企性质的三胞集团也布局生物医疗领域,2017年1月,三胞集团与全球生物医药界知名企业Valeant在旧金山达成股权收购协议,将以8.2亿美元现金收购后者旗下美国生物医药公司Dendreon Pharmaceuticals 100%股权。此次收购也创下了中国企业收购美国药品的最大交易纪录。收购Dendreon之后,三胞集团将成为全球首个前列腺癌细胞免疫疗法Provenge(已上市药物)的拥有者,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美国收购原创药物。

第三名交易则属于江苏恒瑞向Incyte出售PD-1单抗SHR-1210 (2015年9月签署,当前已达临床二期阶段)的海外独家研发和销售权。该项交易已向恒瑞支付2500美元的首付款后期将至少为恒瑞带来7.95亿美元的收益,若SHR-1210在海外上市后,恒瑞还将按照比例从Incyte的销售额中获得提成。这也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交易模式:首付+里程碑(包含临床、临床三期以及上市三个重要节点)+未来销售提成。这也体现着药企风险意识的增加,在新药研发领域,采取风险共担的交易模式,也是实现双赢的理性选择。

上述图表的其他重磅交易涉及的国内药企有和记黄埔、亿腾药业、北海康成、山东罗欣等。

最近几年国内创新药卖给国外药企的案例逐渐增多,这也归功于中国许多医药创新企业的崛起,如微芯生物、百济神州等。这类企业创业者多为高端(海归)科学家,而且大都有着丰富的跨国药企研发经验。国内各地的生物医药创新园区中,如北京海淀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药谷、广州国际生物岛、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等地,这类医药创新型企业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加。当前的经营模式类似国外的研发型公司,通过各阶段成果或销售权益的转让来实现自身盈利和成果商业化。现代医药研发需要多方合作,国内药企购入国内患者所需产品进行研发或生产销售,国外药企为了降低风险并加强其产品线,与国内创新药企的优势产品达成转让协议造福各国患者。

笔者水平有限,如有不恰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