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这家全流程资源平台,如何打造中国康复生态圈

发布时间:2017-03-17 14:07: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刘露诗

从动脉网(微信:vcbeat)“向下的力量——寻找中国基层医疗最佳实践案例”报名入口联系到我们的康复社,是一个正在成型中的全国性康复平台。它把这句话写入了宗旨:构造服务基层的大平台,构建中国第一康复生态圈。

有这样宏大想法和底气的平台并不多见,这不禁引起了我们对康复社的好奇。

从对创始人的采访中,动脉网了解到,康复行业其实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才逐渐开始被重视起来的。目前全国有康复师证的约有2-3万人,但康复师与需求人口的比例仅仅达0.4:10万人,几年内康复师缺口将达到30万。更让医院和康复机构措手不及的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医养结合项目和民营医院遍地开花;人们的康复意识也在觉醒,缺口还将进一步拉大。

而康复社,可以说是国内少有的囊括了康复全行业资源的平台,从康复师培训、康复医疗机构与康复师的联系沟通、康复产品的销售,到患者教育、医患沟通、转诊的功能,都在平台上形成网络。值得一提的是,康复社背后的鸿康伟业公司,还是引进推广国际先进骨关节运动康复中心和神经康复医学项目的第一人。

康复社网站,几乎是囊括了康复全行业的资源

> > > >育人才、引设备,破解康复两大刚需

告诉我们,现代医学“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康复产业其实主要是负责医疗行业的后端和前端部分,但大多民众对医疗的意识都只停留在中间的入院治疗上。说它是后端,是因为康复在很多时候承接了出院后恢复的部分;说它又是前端,是因为在康复理疗中遇到需要医疗干预的问题,康复机构又起到一个转诊的功能。但如此重要的康复环节,却一直没能建立起完整、标准的流程。认为,要补全康复行业,两大刚需必须得满足。

第一大刚需,是康复专业人才。正规的康复理疗分支其实非常广,神经科、骨科、儿科、心肺、心理、肿瘤等康复项目,都需要专业细分的康复师。

“我国康复的发展比较晚,专业的人才非常短缺,初期从事康复的人员以中医和护理专业为主;而发展到现在,毕业于康复专业的大学生,则因缺乏临床经验而无法直接上岗。”针对康复人才极度稀缺的问题,康复社指出了不得不走的一条路:下大功夫培训。

于是康复社引入了康复师继续教育的板块。平台整合了全国三十几个省的著名康复专家资源,所有从业者都可以接受专家的培训指导、购买培训视频和课件。对于有考证需求的康复师来说,线上下都有培训的课程。现在,康复社的培训板块每天有至少2000多的独立访问量。

第二大刚需,是康复设备。由于人员的缺乏和一些病种的特殊,康复设备成为康复科必不可少的工具。康复器械因为康复的目的不同分了很多种类,如评估设备、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理疗、吞咽、传统疗法等,现在各种进口国产的康复机器人也悉数登场。所以,面对种类繁多,型号庞杂,质量良莠不齐的器械,不少康复机构因掌握的信息有限,不知道应该买哪家的产品,无法汇总所有产品信息进行对比,买到性价比比较好的产品。

针对此需求,康复社设置了“康复器械园”的板块,把各类进口国产的康复器械呈现在平台上供使用者选择。不管是构造简单的“手指阶梯”,还是复杂的康复机器人,甚至是新奇的VR情景互动康复训练系统,都可以在康复社网站上查看和购买。

“康复器械园”板块

> > > >天生亲和基层,把康复带回寻常百姓家

康复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和基层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但这里存在着一种怪相:康复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并不是基层,而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在一些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

不过,这几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关注到基层的康复医疗。从2016年6月30日开始,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由此前的9项增加至29项,这对康复医疗产业来说无疑是个大利好消息。

康复社也乘上了基层医疗、分级诊疗的新风。他们一头牵手基层家庭医生,另一头牵手上级医院,并为居民提供规范的电子数据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保存。当居民发生就医需求,可以登录康复社平台,与自己的家庭医生沟通就医;如家庭医生无法诊疗,就开具平台的转诊手续,推送至上级医院的康复科。

在分级诊疗中,从上往下转诊是其中的痛点,原因是人们对基层医疗质量的不信任。其实从上往下的转诊患者正是进入最佳的康复阶段,而康复社恰恰就是对接全国康复资源的平台,基层也可以直接将上级医院甚至北上广的康复专家资源进行对接。

除此之外,康复社的线上下康复师培训,本身就是在把全国知名医院的康复专家技术带向基层,为行业提供“巨人的肩膀”。在某地有康复需求时,平台还能就近推送康复师资源。

> > > >不惧困难,不忘初心

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颇有感慨。

出身医药世家,做了4年诺华制药的大区经理、4年甘李药业的销售总监(甘李药业团队的创始人之一),一直以来紧密接触临床,见证过无数患者及家庭的痛苦经历。他意识到,康复医疗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轻急性期之后的病痛后遗症,提升患者人群的生活品质和尊严。

2008年,进入康复医疗领域,自己创办康复设备公司,并大力推广康复设备和康复理念。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医疗机构缺专业人才、缺设备,有的则是即使有设备却也被闲置在一旁。患者中,一些有康复理念的人又缺乏正确的指导,还有不少人被小区里和广告中的功效夸大的产品所蒙骗,白白损失金钱和健康。

2014年的时候,他与一位做网络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同仁达成一致,认为公司急需建立一个平台,把所掌握的康复资源都整合到一起,发挥更大的作用。再加上之前在诺华共事的一位医学博士,几个人形成了各有所长、手握医疗资源的核心团队。

至今,康复社团队主要在北京和内蒙两地打通了康复资源的各方对接。不过强调,康复社是一个全国性的平台,全国所有医生和康复师都可以通过在平台上注册,把线下的患者带到线上来,方便沟通和管理。“我们希望以北京和内蒙为基础,确定好可行模式后,逐步在全国其他地方部署全面的康复生态圈。”

为了把康复社的网站做到最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团队在设计时下了很多功夫,也走过很多弯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是一次为解决注册和收藏不便的问题,团队下狠心在四五天内改变了网站的整个框架,让操作实现了“三步到位”,即找专家、找资料、找产品的过程均不超过三步。

在一些细节上,康复社的网站也经历了仔细的设计及修改。比如很多做康复治疗的都是老人,不会操作电脑和手机,于是团队把用户个人中心设计成了一人管理全家健康档案的模式,所有家庭成员的病例、医疗影像等都可以通过一个账号按照每个人的姓名和各自的病种来建档。而且为保证数据的精确度和安全性,上传的资料必须是原始病历的图片。

创业过程中,一直都在与全国的康复医疗专家沟通。他告诉动脉网(微信:vcbeat),专家们的观点可以总结成两个:一,你做的这个事对康复行业意义非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康复还需要全体康复工作者,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二,我们支持康复社,会尽力提供帮助。

去年,中日友好医院的著名专家谢欲晓邀请康复社参加了中国远程医疗康复专家联盟,并告诉说,康复社的情怀他们非常赞赏,手上所有的康复医疗资源都可以向平台提供。“这给了我们团队最大的首肯和信心。”另外,康复社还是非公立医疗机构康复专业委员会首届委员。

目前,康复社已经已连续帮助数万患者实现康复。说,康复产业这条路上困难越多,机遇也就越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初心,吸引和帮助更多人来共同构建起中国的康复医疗生态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