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成功 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发布时间:2017-07-19 18:26:42 来源:互联网
西安7月13日电 1女子因喉颈段气管狭窄长约6厘米,不能口鼻呼吸,生活苦不堪言。近期,该女子在第4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进行了世界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该院耳鼻喉科教授崔鹏程13日向记者介绍,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可重新使用口鼻呼吸。
6年前,56岁的患者范某因反复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前往第4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救治,经检查,CT显示喉软骨和蔼管环大部份被破坏,喉颈段气管狭窄长约6厘米,诊断为“喉气管狭窄,复发性多软骨炎。”
图为崔鹏程教授为患者查看病情。 刘婷婷 摄据介绍,喉气管狭窄或缺损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将正常部份气道吻合后均能治愈,狭窄或缺损长度超过5厘米时,则没法实行端端吻合,属于世界级困难。国际上最新做法是同种异体移植,即器官移植,在手术进程中需要对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易致使抵抗力降落,易发感染,引发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
范某最初采取了守旧医治,只能带着气管套管生活,不能口鼻呼吸,没法正常说话,致使生活苦不堪言。
第4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专家经过4年多研究,首创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移植医治新技术,即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手术。该技术将捐献的气管经组织工程和器官保存方法处理,在去除气管黏膜免疫原性的同时保存了软骨活性和软骨环完全性。
2017年3月,范某在第4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进行了新技术1期手术,将处理过的气管埋植在颈部肌肉内使其血管化成活,6月进行了2期手术,将其移植至喉气管狭窄处重建呼吸道。术后CT显示,移植气管软骨环存活,管腔通畅,患者已能经过口鼻呼吸,健康状态良好。
崔鹏程表示,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的研发及临床上的成功展开,是长段气管狭窄或缺损患者的福音。更重要的是,这类去除免疫原性的同时保存主要功能细胞活性的思路,也为其他类似组织器官的移植提供了重要鉴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