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蜱虫咬伤大意不得 医生:夏天要多提防这些虫子

发布时间:2017-07-19 18:26:28  来源:互联网

随着暑期来临,很多太原市民带着孩子到野外顽耍,没想到1些孩子竟被黄豆大小的虫子叮咬。幸亏家人处置妥当,找医生将虫子“灌醉”后完全取出。最近1段时间,山医大1院小儿外科已接诊了3名被蜱虫叮咬的小患者。省疾控中心专家也指出,盛夏蜱虫滋生,市民出门顽耍或照顾宠物时,1定要做好防护,多加留意。

接连有孩子被蜱虫咬伤

7月初的1天深夜,山医大1院小儿外科值班室的门被敲响了,1对年轻夫妇抱着1个沉睡的男童来找医生。

值班的杜晨医生,发现男童身上爬着1个黄豆粒大小的虫子。仔细询问得知,白天家长带着孩子到西山上玩,孩子开心肠在草丛里打滚。回家后准备洗澡时,家长发现孩子身上多了个“黑痣”,仔细1看好像还会动。家长不敢硬来,连夜带孩子到医院求助了。

杜晨仔细视察发现虫子极可能是吸血的蜱虫。确切地说,蜱虫不是“虫”,属于蛛形纲动物,也是寄生虫的1种。被蜱虫附着后要取下来,必须得取完全,由于有很多寄生虫、致病菌“藏匿”于蜱虫体内,1旦入侵到人体内后果不堪假想。看到虫子牢牢扎进孩子的皮肤里,杜晨没敢硬来,而是取了1点酒精滴到虫子身上。很快,虫子便被“灌醉”了。杜晨用镊子夹住虫体,逆着叮咬的方向渐渐把虫子拉了出来,并给伤口消毒。第2天,医生把取出的虫体送到山西医科大学寄生虫教研室。在解剖镜下,虫体被放大,教研室的老师仔细甄别,肯定这是只蜱虫并且被医生完全取出。

这其实不是个例,几天前,1名疑似被蜱虫叮咬的患儿,午夜从朔州送到山医大1院,由于家长比较粗心,孩子在被蜱虫叮咬近10个小时才发现。由于虫体取出时已完全粉碎,不能判断当时虫的种类和是不是完全,只能对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后嘱其密切视察严防沾染病的产生。

几年前,还有1名园林工人在草丛里休息时被蜱虫叮上,居然引发了大出血和肾衰竭,幸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极力抢救,才捡回了1条命。因此,1旦遇上蜱虫,千万不能大意。

蜱虫也会在宠物身上“筑窝”

最近几天,太原市民黄女士带着爱犬乐乐在长风商务区附近散步,回家为乐乐洗澡才发现,狗的耳朵和肚子上有两个黄豆大小的“黑痦子”,轻轻1碰,“痦子”居然动了。黄女士赶快带着爱犬到宠物医院检查,才得知它感染上蜱虫。

家住太原市老军营小区的王女士养了1只名叫豆豆的博美犬,她发现豆豆被蜱虫咬的时间比较迟。由于没有及时给豆豆剃毛,蜱虫全藏在它的毛里。扒开毛发,它身上随处都是黄豆大小、吸饱血的蜱虫。后来,医生总共在豆豆身上抓出50多只蜱虫,处理完给它洗了两次澡,并将其身上的长毛剃掉。

宠物店的徐医生说,近来是蜱虫的活跃期,每天都有狗主人带爱犬来驱虫。他也提示,带着狗出去玩也要注意,草地、森林、水边,这些蜱虫多发的地方,狗经过很容易被咬,1旦发现宠物被蜱虫咬了,千万不要徒手往下揪,由于这样会迫使蜱虫往皮肤里钻,1但头断在里面还会增加得病危险。而且有些孩子喜欢和宠物顽耍,1旦狗染上蜱虫,孩子也有被叮咬的危险。因此,宠物出门后,比较好能清洁后再带回家。

户外活动时谨慎被蜱虫叮咬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省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控科科长程璟侠提示外出游玩的市民,在户外活动时,1定要谨慎防范被蜱虫叮咬。

“很多人觉得,蜱虫好像在南方城市要多1些,其实不然。”程璟侠说,蜱虫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就我省而言,由于70%的区域都是山地,非常适合蜱虫生存,所以基本上全省各地都有蜱虫散布,范围比较广。最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城市里也常常会面到这类虫子。

被蜱虫叮咬后,可造成人体局部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并可能感染1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疾病。此病潜伏期为1—2周,病发急,延续高烧,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破坏的情况,严重时危及生命。另外,蜱虫还可以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媒回归热、莱姆病、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无形体病等。

程璟侠提示市民,在远足进程中,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更不要生拉硬拽,以避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可以就近用高浓度的白酒或酒精,用棉签涂抹或直接洒到蜱虫身上,等其麻醉松动后将其取下;或用点着的香烟、香头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份,使其头部自行退出;也可用镊子夹住其头部,轻轻地往外扯。蜱虫取出后,可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及时就诊,避免错过比较好医治时间。

另外,程璟侠还建议广大市民,外出时1定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袒露的皮肤可涂抹驱虫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设备使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外出比较好不要在草丛、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延伸

夏天,对这些虫子要多防备

盛夏时节,各种蚊虫明显增多。除蜱虫,还有哪些虫子会要挟到我们的健康?平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防范?程璟侠特地进行了总结,她提示大家万1被下面的虫子咬了,1定要及时送医。

恙虫

危害

恙虫是螨虫的1种,可以引发恙虫病。恙虫病除眼睛红,会有皮肤红肿、靠近被咬处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4肢麻痹、恶心嗜睡等。被咬后会出现延续高烧不退,体表出现焦痂、眼角膜充血等。

在被恙虫叮咬后会构成1个焦痂,焦痂就是恙虫病的特点。而发热、头疼是恙虫病的初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病人还会出现皮肤充血,乃至出血,严重时会致使多脏器器官衰竭,乃至致使死亡。

恙虫大都生存在湿润的草地、树林里,春季、夏季比较活跃。其通过叮咬老鼠、山羊等吸收毒素,再将毒素传播到人体,随着血液传播。

咬后对策

目前,因恙虫病而引发多器官衰竭终究致死的病例很少见,绝大多数患者是轻症。如果能够初期医治,治起来不难,效果很好。被咬后要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只是很多恙虫病人都会将病症和普通感冒发热相混淆,以为吃点药就会没事,结果拖延了病情,最后拖成了重症。如果病人病发34周才开始正规医治,医治效果不佳。

所以,发现恙虫叮咬,正确做法是立即到医院感染科求助,不要自行处理,以避免造成进1步感染。

避免叮咬对策

要避免恙虫叮咬,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危险时段即夏秋季节雨后的清晨、傍晚,尽可能不要在草地上坐、卧、顽耍。

如果1定要在草地上感受自然的美好,建议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涂抹驱蚊水、风油精,比较好能坐在防潮垫上,且坐下时将袖口、裤管扎好,免得让恙螨有隙可乘。

毒隐翅虫

危害

少部份隐翅虫是有毒的,但是它其实不会 “咬人”。所谓隐翅虫“有毒”,是指它们的体液接触到人类皮肤后,人会出现皮炎疱疹,也可能出现关节痛、呕吐、腹泻等,但其实不会致死。

接触体液后对策

毒隐翅虫在天气闷热的夜晚遭到灯光勾引经常飞入室内,因此要关好纱门纱窗;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利用嘴吹气将其赶走。1旦皮肤上感染了隐翅虫的体液,应立即用碱性的肥皂水反复清洗,不能用热水洗烫。

避免接触体液对策

要避免在草丛中坐卧休息;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袖口上喷驱避剂可以有1定预防作用。如果是被咬伤,发现皮肤有烧伤的感觉,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蜘蛛

危害

被蜘蛛咬后,会引发伤口皮肤中间坏死、溃疡,发黑发紫,出现1两厘米大的水疱。

大多时候毒蜘蛛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皮肤性伤害,只会造成皮肤坏死,留下伤疤,其实不危及生命。只要注射抗过敏药,抗炎、消肿、清创,就能够自然康复。但也有1%—2%的致死可能性,叫作全身型中毒反应。全身型中毒反应除局部的坏死溃疡,还会伴随高烧、恶心、呕吐、头痛,乃至休克的症状。

咬后对策

1旦被蜘蛛咬伤,如果没有出现水疱、皮肤发黑发紫的现象,说明蜘蛛毒性不大,伤口可以自然康复。但是如果出现了皮肤溃疡、发紫的现象,那就必须得去医院。伤口不及时处理,坏死、溃烂皮肤不及时医治,严重的有可能引发败血症,那就有生命危险了。

避免叮咬对策

蜘蛛喜阴,它喜欢躲在晾晒在室内外的衣服裤子里。穿衣裤前,先用力抖1抖,这样就不会被咬伤了。

另外,蜘蛛主动攻击人的可能性不大,主要还是被动地自我防御。所以,只要谨慎躲避,就能够避免被咬。

蚂蜂

危害

蚂蜂蜇人时能排出毒液,用以自卫。毒液中含有神经性或血液性毒素,可致人畜死亡。

现在在城区的1些绿化带中,确切能见到很多蚂蜂的巢穴,但在平时,只要不去惊扰蚂蜂,蚂蜂1般不会主动伤人。

蜇后对策

被蚂蜂蜇伤后伤口会立即红肿,这时候应马上涂抹碱水,如肥皂水等,使酸碱中和,减弱毒性,也能起到止痛的作用。蜇伤处会留有毒针,如果隐藏在伤口较深处,切忌胡乱按压或用有汗渍的衣物包扎。

避免蜇对策

如果遇到蚂蜂,千万不要惶恐,比较好保护好袒露在外的皮肤,然后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毛毛虫

危害

毒性不大,被刺后只有短时间的阵痛,没有多大影响。但如果眼睛被毛毛虫伤害,未及时取出,可能引发眼内炎症,进而致使失明。

刺后对策

被刺伤后,先将虫体弹开,免得继续接触皮肤,然后用透明胶布贴在接触过的皮肤上,然后揭下,将刺入皮肤的小刺粘出来,最后用肥皂水冲洗伤口,中和掉毒性就能够了。如果伤口还是红肿,可以抹1些“皮炎平”之类的药膏。如果被刺伤的面积比较大,那就要到医院进行专业处理。

万1虫子掉到眼睛上,千万不要慌张,应马上将虫子取出,用清水冲洗眼睛,然后到医院取出残留的毒毛,依照医嘱使用抗炎、抗过敏的眼药水滴眼,1—2周后可康复。

避免刺对策

到树下乘凉或野外活动时应戴宽边草帽,穿长袖衣裤,尽可能不要在有毛毛虫的树下停留。若身上不慎落有毛毛虫,不要乱拍打,更不要用手去捏,应拿根树枝把它挑开,或轻轻抖掉;皮肤上如粘有毒毛,可以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布把毒毛粘去。千万不要抓挠或乱摸,否则会越发严重,出现身体局部极痒的红疹,且会快速分散,严重时红疹会构成水泡。

本报记者 薛琳 通讯员 范晓莉 赵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