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政府充当“协调员” 打通短缺药保障“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7-07-03 17:58:57  来源:互联网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最近几年在中国,临床经常使用药和必须药品短缺而贻误患者医治、抢救的事件时有产生,这1问题已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28日公布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行意见》,要求保障短缺药品供应、更好满足人民健康和临床公道用药,买通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最后1千米”。

短缺药中不乏1些“救命药”:心脏手术必备药鱼精蛋白、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氯解磷定、心梗和心力衰竭的经常使用药多巴胺……都出现太短缺现象。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肖鲁告知记者,从患者医治需求来说,如果缺少临床经常使用药和必须药品,轻则可能延误患者医治,重则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所以,这些必须药品缺不得,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很有必要。

“目前中国药品短缺问题主要是临床必须的药品供给质量和效力不高,供应保障**不够细化、相干环节衔接不够顺畅,部份药品临床供应紧张的情况时有产生,影响了患者用药、危及大众健康。”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认为,药品短缺是1个多因素叠加的复杂问题,生产性因素、**性因素、机制性因素、投机和垄断因素,都可能致使药品短缺现象的产生。

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既要快速应对迫在眉睫,更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记者注意到,《意见》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是强调问题导向,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临床急需的1些药品短缺问题;2是强调建立长效机制,避免短缺药问题反复出现。

这些措施究竟能给人民大众带来哪些实惠?曾益新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让医生和患者不为无药可用所急、所困;让企业不为利润和发展所忧;让行业不为背法背规所扰。

“中国当前药品短缺现象实质是局部供需矛盾,《意见》出台后,随着相干措施的落地和推动,临床急需药品的短缺问题会得到减缓和改良。”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茅宁莹认为,从长远来看,通过完善监测预警、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制度,并通过联通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环节提高药品供应的质量与效力,将有助于激活中国医药行业,增进产业升级,更好地保障民众用药可及。

药品短缺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而是1个全球性问题。

在应对药品短缺方面,美国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指南体系为有效处理药品短缺问题奠定了基础。英国国民医疗保健体系密切监测药品短缺情况,通过和医药厂商的协商来解决问题。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对极易出现短缺的罕见病药品、儿童用药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相应鼓励**。

肖鲁认为,我们现在说的药品短缺其实不是之前的缺药,多是由于市场调控失灵致使的,所以政府有必要参与干预。

“《意见》中对政府的定位实际上是1种新的机制,既不是‘裁判员’也不是‘运动员’,而是有点像‘调和员’。”曾益新表示,在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出面调和,保证短缺药的公道供应,才能为患者们更好地“托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