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中国医生“肠卒中”治疗研究获国际认可

发布时间:2017-06-08 09:19:02  来源:互联网

上海6月1日电欧洲血管外科协会新近发布《肠系膜消息脉疾病诊治临床实践指南》,在全球首次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规范诊治提供了根据。中国血管外科专家AMI腔内医治经验被指南屡次援用,其创新构建的医治技术得到了国际医学界认可。

仁济医院1日流露,该院血管外科医师杨硕菲总结AMI腔内医治经验,发表于《Thrombosis Research》杂志的相干论文,被《肠系膜消息脉疾病诊治临床实践指南》6次援用。这标志中国医务人员构建的相干联合诊疗模式和多种创新医治技术得到了国际专家的广泛认可。

中国医务人员的创新研究不但被国外科技媒体Highbeam Research报导,意大利著名血管外科教授Raffaele Serra也特地为相干研究撰写述评,高度肯定其重要临床意义。

据知,相干探索由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岚指点完成。张岚当日介绍,俗名“肠卒中”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指血栓构成、栓子阻塞、血管夹层等多种缘由引发的肠道急性缺血,死亡率却高达50%。张岚告知记者,传统外科医治AMI主要依赖全身抗凝,手术切除坏死肠管的被动模式。由于病因难以去除,术后极易致使缺血复发、肠道屡次坏死,患者医治周期长、花费大,效果不显著。

这位专家流露,近10年来,随着血管增强CT的广泛利用,更多AMI病人在大面积肠道坏死前便可取得初期诊断,血管腔内医治技术的快速发展, AMI初期血管腔内医治已在其所在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展开,医治有效力大于85%。该院还组建了“肠卒中”快速反应团队 ,确保AMI病人能在第1时间取得有效医治,恢复肠道血供。

采访中,张岚直言,目前,“肠卒中”诊治在中国国内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多数医生只能凭仗个人的技术经验和所在医院装备条件展开医治,疗效整体不佳。张岚指出,本次ESVS指南的发布为中国医务人员规范AMI医治提供了根据,也为其继续在AMI血管腔内医治上展开研究和创新提升了信心,以积极探索合适中国国情的AMI诊治路径,造福更多“肠卒中”病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