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畲乡畲药复兴记
中新社宁德6月4日电 题:中国畲乡畲药复兴记
中新社记者 叶茂
“这是衫寄生,主治风湿痹痛、4肢无力;这是樟莲,主治高血压、胃病;这是水蕹菜,主治食品中毒和各种中毒……”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7都镇北山村的畲族中草药展陈馆中,村民兰福禄聊起传统畲药,如数家珍。
北山村是中国最大畲族聚居区宁德市的1个畲族村落,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畲医畲药已有数百年历史。兰福禄对中新社记者说,村中建展陈馆,就是为了畲药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走入村中,只见房前屋后都种有畲族中草药,空气中弥漫着清贫的药香。村中80%以上的村民都种植畲族中草药,面积共400余亩。畲民们还将中草药研制成畲药,用来看病救人,偶尔也外销增加收入。
山中无闲草,遍地皆灵药,成为北山畲村的真实写照。但是,无序、过度的采伐,曾1度让这个畲村的中草药资源枯竭。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商人向北山村收购中草药,从最初的34个品种,增至现在300多个品种,1年收购金额达百万元。看到商机,全村**老少纷纭加入到发掘草药的队伍中,兰福禄也是其中1员。
“那时候,1天工钱才35元,挖1天草药能有100多元,你想一想收入多可观。”兰福禄称,刚开始村里草药储量丰富,大家也都晓得采药,靠着挖草药,户户年收入过万不是甚么稀罕事。
长达10年的无序发掘,让村中的草药资源愈来愈少。“有些品种基本找不到了,像牛奶树,之前满山都是,现在基本绝迹了。”兰福禄说,为了满足定单需求,他们不但到宁德周边,乃至还远赴湖北、贵州等地寻觅中草药。
中草药没了,北山村怎样办?1些村民开始成心识地搜集和保护畲族中草药品种,并由采伐转为种植;早期可观的收入,也吸引大批村民加入种植。但是,无计划的盲目种植,又让药材供大于需,价格不断下跌。
面对窘境,畲民们开始转型。2014年,北山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范围化、规范化种植,加上“盆景营销+初成药销售+畲药传承”的营销模式,吸引大量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随后,“中华畲药种植培养基地”成立,150亩的基地育有50多个品种药材。
生产模式的改变,带来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畲药种植成为村中畲民的增收新途径,去年产值7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42万元。
42岁的贫困户兰灿华,就是受益者之1。他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自己到基地上班,过上了1手收田租、1手领工资的新生活。“去年分红有1万元,上班按天结算,1年也有2万多元。”兰灿华说。
不但如此,北山村还与桃花溪、里后山等村落展开合作,通过推行中草药种植,带动这些贫困村实现精准脱贫。
在发展中草药种植的同时,北山村也把有着悠久历史的畲药制作发扬光大。最近几年来,该村以中草药为原料,通过畲族传承秘方,为1些足浴城研发多种草药泡脚包,为1些药企提供加工后的草药半成品;还将畲家中草药的理念融入饮食中,推出具有地方特点的畲家药膳。
因邻近“中华畲族第1村”上金贝,北山村有了“生态畲村·草本药园”的发展思路,把草药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建设以中草药种植、体验、观光为依托的畲药主题旅游村。
北山村的畲药发展,只是宁德市畲药产业发展的1个缩影。如今,宁德市畲药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主要散布在福安、福鼎、霞浦、蕉城、古田等地,年产值近亿元,其中出口台湾1000余吨。
在宁德市科协的推动下,闽东畲族青草药发展协会成立,对畲族特点青草药进行抢救、发掘和整理,加强畲药开发利用。该协会还计划与宁德师院联合举行闽东民族医药大专班,培养畲族医药人材,让畲药产业发展后继有人。
“畲族医药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必须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宁德市科协主席张铭华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