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中国急诊医学联盟成立 首批115家医院加入

发布时间:2017-04-27 14:41:26  来源:互联网

4月24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大楼1层。刘昶荣/摄

4月24日晚上7点30分,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孙明在抢救完1个因双硫仑样反应中毒的病人后,终究结束了1天的工作,这是孙明的工作常态。在急诊科工作,孙明说:“环境艰苦,对人的要求高,压力也大。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急诊首当其冲,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来急诊工作。”

这样的工作现状,再加上中国地域的发展不平衡,致使中国各地医院的急诊科水平良莠不齐。去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的倡议下,全国76家医院的急诊科负责人齐聚北京,共同讨论成立急诊同盟,当时在场的孙明告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个假想得到了大家的强烈拥戴。”

4月16日,在2017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急诊医学同盟正式成立,首批已有115家医院加入,后续还会有医院加入。

搭建交换平台带动地方医院急诊科发展

中国急诊医学同盟由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发起。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我国第1个急诊科,多年以来1直是我国急诊科领域的“领头羊”。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同盟成立的第1个主旨就是缩小不同地域医院急诊科的差距。

孙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我们地方急诊科来讲,非常需要靠大靠强,向北京协和医院等这些大医院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同盟成立以后,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计划利用视频连线技术,在每周2展开1次全国病例讨论,同盟成员的医院都可以参与其中。“大家都可以发问题,都可以讨论。”于学忠在接受采访时说。

除这样的远程培训,北京协和医院的急诊科还会展开现场培训。E-Training急诊临床核心课程是1个从2016年就已展开的小班教学课程,每期学员40~50人,授课中间会有互动、答疑、摹拟等,不再是以往专家“1言堂”。中国急诊医学同盟成立以后,北京协和医院的急诊科将继续推行该课程。

E-Training3月中旬走进山西太原,参加完培训的学员反馈:“老师们从多年临床经验动身,规范和指点了操作流程,特别是好多细节上的经验,我们收获颇丰。”培训过后还建立了微信群,参加培训的同学可以在群里交换。“常常有人在里面问问题,问了问题以后,协和的医生1般都会回答,热忱还挺高的,大家有时候也会在里面讨论。”参加了培训的山西医科大学第1医院急诊科王刚特别感谢培训所搭建的这个交换平台。

推动急诊医学进步惠及更多百姓

目前,我国医学界有两大学术组织,分别是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这两个组织又按不同专科分成不同分会。但是这两个组织的委员名额有限,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同时也是中国医师协会第3届急诊医师分会会长,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委员的名额有限,好多人想加入这个平台,共同为本学科的发展做点事情,却苦于没有机会。”

从科研角度来讲,中国急诊医学同盟由于聚集了来自全国的100多所医院,因此成立了新的急诊课题或项目后,可以很快地搜集到相干病例,弥补1家医院病例资源的局限,从而加快课题或项目进入临床的速度。

在医疗方面,中国急诊医学同盟作为1个平台,可以在互通有没有之间实现各地医院的优势互补。于学忠举例说,如果1个北京的医生接收了1个蘑菇中毒的病人,他这方面的知识就不1定很充足,这时候他可以联系云南的医生进行答疑。

急诊医学其实不是特别受学医人欢迎的学科。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李俊坦言,当初选择急诊其实不是由于酷爱,但是进入急诊科以后,每天在分秒之间抢救着1个又1个生命,这让他找到了其他科室没有的成绩感。

据了解,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目前已安排了今年去贵州、新疆、内蒙古的公益培训。于学忠今年3月去太原讲课时,主办方为他安排了1个可以容纳两3百人的教室,但是没想到当天不但教室内爆满,连走廊里都站满了人。于学忠感慨:“当地医生的学习热忱让我特别感动。当时就想,很多来几次,哪怕自己掏钱,也要做这些事情。”记者 刘昶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