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上门医疗如何摆脱“叫好不叫座”尴尬

发布时间:2017-04-27 14:41:25  来源:互联网

□ 本报记者  杜 晓

□ 本报实习生 张佳欣 孟雨佳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上门医疗的巨大发展空间逐步显现在人们眼前。

虽然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上门医疗依然面临1系列不容躲避的问题。

可将医疗行动进行分类

不久前,曾有媒体报导称,王女士想打美白针,就通过上门医疗App找了1名护士上门。没想到,这名护士上门后,没有看王女士提供的药品信息就直接给她配药输液了。输液大约10分钟后,王女士出现心慌、耳鸣、发冷等不适症状。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王女士才逐步恢复正常。后来,她才知道,这瓶美白针剂必须用250毫升的盐水稀释,而那名护士却只用了100毫升盐水稀释。

类似的事例说明,上门医疗隐藏1定风险。

“最大的风险在于,我们怎样通过立法来明确哪些医疗行动能够上门,哪些不宜上门。举个例子,换药可能问题不大,但静脉点滴便可能存在1定的风险。所以,现在也确切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应当放开,这主要是斟酌到方便性。也有人认为类似静脉用药这类医疗行动存在风险性,还是应当在医院进行比较适合,由于万1产生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能够及时救治。”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王岳说。

“我个人还是比较同意后者的观点,比较好还是辨别来对待。以后,政府部门可以将医疗行动进行分类,明确哪些医疗行动可以上门服务、哪些不能,这样比较公道,全放开或全制止都不太适合。”王岳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邓勇博士认为,上门医疗的重要风险是医护人员是不是具有相应资质,比如医师证、护士证或从事某项医疗服务的资质。其次,上门医疗的范围应当限制在比较低级的医疗服务,比如量血压、简单伤口处理等,1些复杂的医疗行动还是要得手术室进行。再次,在上门医疗进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依照诊疗规范进行,遵照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保护好患者隐私。比如,在输液进程中,医护人员不能提早离开并交代患者家人到时间拔掉针头。

“如果是由于操作不规范、不谨慎、不负责任而造成损失,错误方还是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现在不但有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医护上门服务,而且也有商业公司提供这方面的服务,那末,潜藏的法律风险会更多。”邓勇说。

根据服务内容肯定价格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卫计委和北京市人社局联合下发通知,针对北京市今年医改新政触及的部份价格调剂作出新的补充说明,其中包括护士上门服务在内的5项医疗项目价格将履行最新标准。这其实也反应了政府部门对上门医疗服务的态度。

不过,对上门医疗的发展,邓勇用“叫好不叫座”来形容。

“国家层面很希望推动这项工作,让1些慢性病患者、老龄人和长时间瘫痪的患者能够不出门就享遭到医疗服务,但是有些社区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不是很愿意,也没有这个能力,还有1些患者及家属不是很接受。”邓勇说,“收费方面还有1些问题没有解决。再加上1些社区医疗机构人手不足,还承当着很多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比如打疫苗、建健康档案等。1些患者及家属对上门医疗不是很信任,对上门医疗医护人员的资质和水平不了解。”

根据北京市公布的价格标准,主管护师上门服务费为20元/次,护师、护士为10元/次。“护士上门服务费”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报销种别,均为丙类。

另外一方面,大多数上门医疗App平台还是以自费为主,没有纳入医保范畴,有的上门医疗平台正在向这方面努力。

据媒体报导,2017年,某上门医疗平台还将申请纳入长时间护理险和医保报销服务目录,通过保险或医保购买服务,下降上门服务消费的门坎。

“关于收费问题,我觉得如果是医保报销,那就应当纳入到政府定价范围,由于1旦医保报销肯定要触及到物价部门核定价格。对价格的核定,我认为应当有1个听证进程,也就是由利益相干的各方代表在政府组织下进行听证,确认1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公道价格。”王岳说。

对北京市最新公布的护士上门服务标准,王岳认为,除辨别人的职称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服务内容来划分价格,不应当只关注职称问题。“这样的价格划分观念值得商议,实际上应当根据护士服务的主要内容来决定价格,比如耗时、难易程度等”。

利于减缓看病难挂号难

目前,上门医疗在制度层面的通道已打开。

2016年,国家卫计委修改了《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行细则》,用来引导医师自由执业。除此以外,国家卫计委下发的《“1035”全国卫生计生人材发展计划》中明确指出,允许医务人员通过兼职获得报酬,探索医师自由执业。

针对医生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是不是合法1事,北京市卫计委也曾公然表示,在这方面的**已获得新突破,目前已解决居家上门展开医疗服务现行法律法规矛盾问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复,明确医疗机构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展开的医疗服务,属于合法执业行动。

北京市卫计委还表示,下1步,将从老年人需求较高的项目开始,制定《居家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目录》,逐渐规范居家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规范等。重点针对高龄、失能、空巢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依照本市提出的建床类型、收治范围、管理要求及工作规范展开家庭病床服务。

北京市丰台区已在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居家上门医疗服务的先期试点,为辖区内高龄、困难家庭中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提供居家上门医疗服务。

“上门医疗整体还是不错的,毕竟给了老百姓很大的便利。”王岳说。

对通过互联网发展上门医疗,王岳认为,“在这个问题上,1定要规范管理,掌控好甚么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服务、甚么是不能的。比如,1些咨询是可以的,但是1些诊断性的和处方性的行动,我觉得还是要现场完成,不能通过远程,这样有非常大的风险。医疗行动1旦错了,就很难有弥补的机会”。

“现在1些社会资本也认为上门医疗是1片蓝海,都很感兴趣,但从本质上来说,医疗行业是1个高门坎、高要求、风险大、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行业。现在公立医疗机构的上门医疗发展尚且面临1些困难,对社会资本来讲更难。特别是对社会资本投资的上门医疗项目,常常属于自费医疗,老百姓有医保,为何要选择自费医疗?而且对社会资本而言,要想吸引1些高水平的医护人员也存在困难,提供的上门医护服务常常停留在比较低级的阶段,而且风险确切比较大。”邓勇说。

对上门医疗未来的发展,王岳认为,“我觉得还是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其发展,单纯靠政府还不够,我们应当通过行业自治的方式提出1些规范,政府要做裁判员而非运动员,固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应当完善立法,聆听各方意见,1定要有1个收放适当的平衡”。

“上门医疗未来会朝着良性方面发展,是减缓看病难、挂号难的1个改革方向。但是如果配套监管制度、技术指南、配套措施、法律法规没有跟上,推动起来会比较慢。”邓勇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