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发展报告:分级诊疗成效初显 三医联动仍需完善
中国医改发展报告发布
深化医改:获得突破 有径可循
曹1作“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保持在30%以下,人民大众有更多的取得感。”4月2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中国医改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深化医改获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构成了1批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行的经验做法,标志着深化医改已从寻径探路变成有径可循。
分级诊疗成效初显
报告系统分析了2016年度中国医改的主要进展及成效。报告指出,中国政府空前重视医改,重视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医改正在向提质增效迈进。
报告认为,中国医改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办医等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报告用数据概括了2016年医改获得的6点新进展,包括居民健康水平延续改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深入推动等。
其中,分级诊疗制度近来广受社会关注。“增进优良资源下沉、重心下移,重要就是要通过改革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表示,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目前中国优良医疗资源散布不均衡问题的重要举措。
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分级诊疗试点成效初显。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266个地级市启动试点,探索医联体、医共体等多种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22%以上,重点人群达38%以上。
另外,报告认为,2016年中国基本医保保障水安稳步提升,大众取得感进1步增强。具体而言,财政投入延续增长,卫生总费用结构逐渐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标准提高到420元,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保持在30%以下,人民大众的就诊负担有所减缓。
重视改革经验推行
“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池慧这样形容地方医改的探索,认为其丰富了医改路径。
当前,中国医改正在逐渐从试点探索、单向突破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动。报告认为,中国强有力的医改推动机制正在逐渐构成。医改更加重视改革经验的推行,地方试点开花结果。这也是2016年医改工作显现的两大特点。
2016年,各地从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民医保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建设等方面对医改进行了探索,并构成了典型的地方经验。上海实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福建强化医改领导体制,浙江杭州借助信息化改良医疗服务,江苏镇江引导医疗联合体建设等改革案例,都在全国得以学习推行。
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梁万年谈到医改经验的推行时说,各地要深入认识推行医改经验的重要意义,确保改革经验生根落地,产生实效。今后还要进1步总结各地创造的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
3医联动仍需完善
报告同时指出,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影响医改进程的新老问题叠加:大众医疗服务需求日趋增长,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公道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的推动机制仍需进1步完善;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需要进1步加强;医药卫生法律体系亟须健全,监管法制化和规范化亟须加强,综合监管的手段和能力需要进1步提升。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3医联动改革是解决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1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1般来讲,医疗是基础,是看病、治病的基础,医药是治病的支持,而医保提供了导向。”
池慧表示,如今,医改新老问题叠加,但改良的核心在于人,包括需要保障健康的人和保护健康的人。对此,报告建议,要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建立与大健康的理念相适应的医保管理体制;系统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公道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协同推动医保制度建设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进1步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本报记者 王 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