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观察

不把时间花在患者身上的医生 有多少论文都是悲剧

发布时间:2017-04-26 14:46:19  来源:互联网

张强 血管外科专家,他曾在“体制内”的公立医院成为主任医师、教授,也曾在2012年走出“体制”,并在2014年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医生团体。

----------------------------------------------

这次107篇文章被期刊《肿瘤生物学》撤稿,既有道德问题,也有体制方面的缘由。我在公立医院工作时,职称提升也有论文要求,但没有现在这么高。特别在高校附属医院,现在高级职称的提升都有SCI文章的数量要求。

作为个人,我那时候的论文都是在临床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也没有特别的压力。我的主任医师职称是在2005年取得的,当时提升的条件除英文外,对论文的要求是最少两篇论文在中华系列医学杂志上发表,比较轻松。

但是,后来渐渐把论文和科研基金数量作为科室的考核指标,这对科室主任来说,确切带来了临床业务外的额外压力。

印象当中,最近10年在各家医院,特别是公立3甲附属医院,都出现了1些靠嘴皮子和键盘的“外科医生”。这给同单位把精力大多投入在临床工作的医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3甲附属医院的体系中,临床和科研真正统筹的医生是很少的,毕竟人的精力有限。院长或科室主任有条件利用手中的行政手段,动用资源,发表大量的论文,或拿到科研经费。对普通专家来说,这就很难做到。而在3甲附属医院以论文为导向的医生评价体系中,常常临床不怎样强的医生反而比临床能力强的更容易成为所谓“名医”。因此,追逐SCI论文,自然成了许多医生的“事业”目标,能让很多人求名求利。

我做科室主任的时候,也常常有各种论文公司找上门。我1直认为弄学术还是应当有诚信,毕竟很多人会利用论文上的数据和结论。医学研究常常人命关天。我曾尝试过和独立的科学家联合弄科研,效果不错,也到达了医院指标,但这其实不是发自内心的科研。

我记得我当年写论文是发自内心的,常常查找资料、翻译,写作到半夜。那时候并没有感到压力,只是希望把心得分享给更多的同行。这在我看来是1件很成心义的事情。而且写论文的同时会查阅大量的文献,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我大概发表了几10篇论文,绝大部份其实不是出于提升的压力而为。不过,要平衡好临床工作和科研的时间,确切是很难的。我愿意看到的是,临床医生把精力放在患者身上,把大部份的科研任务交给科研人员。毕竟医生以治病为天职,离开这个,发再多的论文,患者遇上就倒霉,又有何意义呢?

实际上,国外许多著名医院,如梅奥诊所等,都有大量的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应当聚焦在临床。

在名利驱使下的中国科研体系,致使了论文写作和科研申请成为1门“生意”。第3方公司大量出现,专门洗钱的公司也出现在瓜分国家科研经费的道路上。纳税人的钱被虚假科研糟蹋,更严重的后果是医务人员的信誉被破坏。乃至1些虚假医治技术得以横行,侵害患者利益。有些医药公司用利益绑架科研,腐蚀1些医学专家,制造各种所谓指南来引导产品销售。

这些媒体都曾报导过,而且致使老百姓对医疗的不信任和抱怨,会直接影响到民生和社会稳定。

我们作为体制外的专科团队,可以专注于临床工作,在内部取消职称评价体系,对医生采取国际上通行的Attending制度。我们也会非常重视科研,但绝对不是把服务患者的时间用来做科研,而是鼓励做临床科研,和科学家团队合作,或将来成立自己的科研队伍。

真实的科研,绝对不是每天有成果,而临床还是几10年前的老套路。还是那句话:没有临床服务能力的医生,或很少把时间花在患者身上的医生,不管有多少论文,对中国医疗而言就是1个悲剧。

医学论文造假和制造假冒伪劣商品都属不良行动。不同的是:前者可能害命,后者只是谋财。1旦查处,前者常常把责任推给体制,后者则自认倒霉。某种程度上,前者危险更大:用“科研”的虎皮来掩盖低质医疗,让真正重视临床服务患者、真正弄科学研究的医学同行蒙羞。

比较好的医生评价体系,是用技术和服务质量取得口碑和收入,交给市场。这是世界上绝大部份国家的做法。医院、保险、患者的监督和评价,远比论文可靠。

让医生回归到临床,这是中国特别需要做的,毕竟我们的医疗资源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更加缺少。张强/口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宁/采访整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