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与得糖尿病有关吗?
http://care.qm120.com2009-10-26 10:03:10 来源:全民健康网
简要内容:糖吃得多就得糖尿病吗?运动有益于身体,但专家提醒血糖控制欠佳时忌运动,邀请专家李晓行,长沙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给我们更多提示。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糖尿病国家,糖尿病人已达4000万左右,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多为中老年人,且以每天至少3000人的速度增加,预测到2010年,我国糖尿病人数将增至8000万至1亿人。
但专家称,只要积极、科学地进行干预,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保证其生活质量。
吃糖与糖尿病有关系吗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专家肯定地说。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如果一个人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患糖尿病的风险,当然较体重正常者增高。但肥胖或超重,不是糖一家的“功劳”,而是“糖类 脂类”作用的结果。
糖又称为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单糖和双糖,如白糖、红糖、冰糖就是单糖。如果所说的“糖”是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多吃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过去,我们吃的几乎是以高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糖尿病的患病率不仅不高,反而很低。
但如果我们常吃包括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单糖与双糖,就会引发糖尿病,在西方发达国家,其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我国,和他们食用糖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我国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大量摄取单糖、双糖,一则可促使肥胖率增高,从而使糖尿病增多,二则将会使许多隐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转为显性,这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
营养原则餐前不要吃糖果,甜食可抑制食欲,导致正餐食量大减,营养摄入失衡。餐后不宜马上食甜品,否则可造成血糖负荷过大,胰腺要加倍工作以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导致病变。空腹别吃甜品、糖果,否则会造成糖分迅速吸收,血糖升高,使胰岛素大量分泌来降低血糖,若过度分泌,则出现低血糖,这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部分人不宜吃糖,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胃肠功能弱、胃炎和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等。
哪些人群更容易得糖尿病
专家介绍,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
临床表明,这些人群更容易得糖尿病: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女性有分娩巨大胎儿史(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4公斤)者或曾患妊娠期糖尿病者;肥胖者;高血压、高脂血症(主要指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历史者;40岁以后,体力活动少,营养状况好,工作负担重或精神紧张者。
专家称,这些受到糖尿病威胁的高危人群,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容易发生糖尿病。而如何使自己得糖尿病的危险降到最低水平,国际上公认,要做到“四个点儿”,即“多学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
营养原则合理控制能量,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使体重达到正常范围。选择复合糖类:比较好选用吸收较慢的多糖类谷物,如玉米、荞麦、燕麦、红薯等,限制小分子糖,如蔗糖、葡萄糖的摄入。增加可溶性食物纤维摄入,食物纤维有降低空腹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如牛、羊、猪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均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椰子油除外。
小心上当不要轻信能根治
专家强调,目前世界上尚没有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也很难出现。请不要轻易相信“祖传秘方”、“重大科学发现”、“根治糖尿病”等夸大其词的宣传。
我们常把糖尿病比作是“甜蜜的杀手”,它躲在暗处,难以觉察。尤其是2型糖尿病发病隐蔽,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因此,预防的比较好办法就是血糖监测。监测血糖需要技巧。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每月监测3~4次空腹(早上6~7时)和餐后(从第一口饭开始后的2小时)血糖即可了解血糖波动的大致情况。一般在血糖稳定期间,监测次数可以适当减少。在药物调整期间,血糖监测次数可以增加,每天监测8~9次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应在3~6个月体检1次,或保证每年1次体检,以防并发症。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的检查不可少,还应包括肾功能及眼部,尤其是眼底和黄斑等检查。
营养原则选用优质蛋白质,多吃大豆、鱼、瘦肉等食物。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可以在两餐之间吃,对血糖的影响不大,摄入含糖量大的水果要注意取代部分主食,如果是血糖不稳定者慎食。食物多样化,每天的饮食中比较好都包括谷薯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肉类、蛋奶类、油脂类等。合理进餐,可定时定量,每天3~6餐。戒烟戒酒。
[[编辑推荐:糖尿病病人如何运动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