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界新闻

专访 | 下次目录怎么调 权威专家来支招

发布时间:2017-03-09 14:19:02  来源:互联网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新一轮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下一次呢?还要等多久?

对此,专家给出了一条利民利药利政府的建议: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那么,动态调整怎么调?“医保目录调整专家系列访谈”记者,带您对话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胡欣,让我们共同分享专家的宝贵建议。

1、目录调整周期过长弊端多

“从09年到今年,都说是‘八年之痛’,相隔的时间真的是太长了。”胡主任说,过长的目录调整周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弊端:

第一是新出现的创新药甚至是一些重大疾病的救命药,无法及时进入医保目录,不能保证国民快速地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药品;患者在使用这些药品的时候只能自掏腰包,甚至因为一些必需的救命药价格昂贵,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

第二是由于创新药进不了目录而销量不高,生产企业也没有太大动力去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药价,或者是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药品。“一种药如果在它的生命周期里无法真正落地、惠及更多的百姓,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药品的本质作用角度来讲,这种药品就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是由于原来规定的一年增补、两年调整没有实行,政府也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并且时隔多年之后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调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很高。

“如果能建立一个动态调整机制,百姓能够用到更多的好药,企业也更有生产、创新的积极性,咱们政府也讲诚信,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对各方面都有利。所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势在必行。”胡主任说。

2、评审中遇到的两个难点

“我们这次在评审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胡主任介绍,在本次评审中,专家们发现两个难点。一是药物的研究证据不充足;二是选择取舍药品的“度”难以把握。

在研究证据方面,我国自身的临床研究数据很少,国内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数据绝大多数来源于国外数据,然而国外和国内的医疗成本结构差距很大。比如美国的住院费用和中国的住院费用就有很大差异,如果只参考国外数据,就很可能导致得出的结论并不适合我国国情,造成评审结果的不准确。所以,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专家们评估都很慎重。

在“度”的把握方面则更加困难。胡主任介绍,根据WHO的国际标准,药品一般从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但是这四个维度是相对的,很多时候,专家面临着如何取舍的问题。比如一些治疗重特大疾病的药物,往往有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但在保障生命面前,就要进行“安全”和“有效”之间的权衡,还要有“经济”和“适当”方面的考量。讲到这里,胡主任很感慨:“什么叫‘合理用药’?我们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个‘度’,参考了国内外的药品指南,参考了全中国的曝光数据,参考每一个药的次均费用、疗程费用、整个生命周期的费用。我们组织了这么多专家评审,目的也是为了考虑得更周全。可以说我们能考虑到的都考虑到了,然后从各方面综合评审,得出一个目前为止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结果。”谈到这里,胡主任话锋一转说,“我们每个人(评审专家)的医药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丰富,也都会有欠缺,从这点来说,不管是我们还是国际上,追求评审结果的完美,永远在路上。”

3、建立常态化的评审机制

胡主任认为,建立常态化的医保药品评审机制应该多方面综合考量:首先建立适应常态化的评审标准,这个标准要力求科学、可行、明确,符合这个标准的药品就能够进入目录,不符合的就不能进;其次要有公开透明的评审流程,评审后公示结果,保证评审结果的真实可信;再次要把动态评审变成常态,根据行政成本来确定一个较短的、合理的评审周期,将这个周期固定下来;最后,胡主任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思路:在制定评审标准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将提出药品评审的主体从政府转移到企业,由企业申报,并拿出证据证明自己产品的优势,陈述自己能进医保目录的理由。胡主任形象地比喻说:“对每一个药品,最了解的应该就是生产企业了,那是它的‘亲儿子’‘亲女儿’,在上市之前都做了很多规范的临床研究,有很多可信的临床数据,特别是在我们国内进行的科研数据。”

胡主任坚信,在公开透明的评审标准下,企业获得了药好就可以进医保目录的明确预期,拥有了提出参加评审的主动权,他们主动提交证据来进行申报,从提交速度和材料质量上说,比找一堆专家挨个评审要有效率得多;而且主管部门也有了充足可靠的数据用来判断,企业也不再缺席评审过程,双方面对面交流意见,评审结果会更加科学。

4、建立专门的评审组织

与常态化评审标准相适应,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评审组织,比如专家团队或者第三方机构。胡主任分析说:有了专门的组织,可以针对评审标准专门查找资料,研究生产企业的申报材料是否符合要求,药品是否能够进入到医保目录,或者现有医保目录里有哪些药品已经不符合规定,需要调出。

5、对目录中药品进行价值评估

应该做好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评估。胡主任认为,基于信息平台大数据库,对医保目录中的药品价值进行综合性研究非常有必要。药品目录的出台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医生用药,监管医疗行业,也应该对医药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接着,他对医保机构提出期望:在药品进入目录后,医保部门应该组织相关的价值评估研究,来衡量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到底如何,患者使用它之后有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有没有降低后续治疗的费用,减少医保基金的支出。

6、建立国际化的大数据库

胡主任说,这里还要强调一点,现今的大数据库基本是基于国内医保数据和市场数据。而我们今后要做到的是建立一个国际化的数据库,不仅有详细的国内数据,还要有各种国外的数据来进行横向对比参考。胡主任进一步分析:“比如一种药的售价在国内和周边国家、地区的价格对比如何,是高还是低,是否符合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一种药在国外的市场空间比我们小、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的地方,卖得价钱比我们还便宜,那我们这里肯定是不科学的。”

建立医保药品目录常态化调整机制,目的是规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激励药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全民健康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制定好医保目录,更要执行好目录,需要各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对此,胡主任也有中肯的建议。因篇幅所限,且看下期分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