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专补肺肾、益精血
蛤蚧属壁虎科。蛤蚧是一种专补肺肾、益精血的珍贵中药。主产于广西,数量稀少,又有传说蛤蚧最珍惜自己的尾巴,见人捕捉,自断尾巴使药力俱散,因此蛤蚧捕捉不易,物以稀为贵。蛤蚧功在尾之说仍为现今中医临床所习用,有些地方仅以尾入药,可见蛤蚧贵在其尾。
关于蛤蚧的毒副作用,古代对蛤蚧的毒性有不同的意见。《日华子诸家本草》载无毒;《本草纲目》载有小毒,并引雷敩记载“毒在眼”;清代《玉楸药解》记载:“其毒在头足,其力在尾”。所以有些本草书上蛤蚧只用尾,去头足。
有人对蛤蚧各部位的化学成分和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6个部位的成分无显著差异,其所含氨基酸含量比较接近,在元素方面尾部含锌、铁最多,身体部位含镁最多,头含钙最多;各部位药理作用相近;头眼部与尾部均未见毒性反应,证实了使用蛤蚧全体的临床实践是正确的。临床观察发现蛤蚧头、眼和全身都没有毒,全部可用,但其效果以尾部比较好。蛤蚧临床使用在常规剂量内没有副作用,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但儿童哮喘宜少量短期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性早熟和提前发育。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蛤蚧被称为“仙蟾”,广东人则叫它为蚧蛇、合蛇等。李时珍对蛤蚧十分推崇,说蛤蚧功同人参。《本草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古今诸多医家认为蛤蚧常与人参配合运用,可增强益气补虚之效。又因蛤蚧属血肉有情之物,其补精滋髓的功效十分明显。现代中医学者尝用于阳痿早泄、尿频遗精、虚寒羸瘦等肾虚病症,因而素与鹿茸齐名媲美。《太平圣惠方》中的“蛤蚧丸”,治虚劳咳,肺壅上气,“蛤蚧散”治肺痨咳嗽,《圣济总录》中的“独圣饼”,治肺嗽面浮四肢浮,均是以蛤蚧为主药配伍的。
止咳定喘治疗“肾不纳气,肺气上逆之咳喘”。蛤蚧定喘丸是古代医家治疗此类疾病的传统名方,历经数百年临床实践,疗效卓著。延至今日,中医用于治疗老慢支咳喘病的药方依然有采用蛤蚧做主药。现代研究发现,蛤蚧内的有效成分有性激素的作用,平喘作用,免疫增强作用,抗炎作用及其他作用。四十年代初,北京名医施今墨先生山城重庆应诊。有一天,先生乘滑竿出诊,见那轿工抬着人爬山越岭,竟不见气喘,使他惊讶不已。就问其原因,那轿工从口中吐出一样东西来,先生一看,正是蛤蚧之尾,《本草纲目》上讲,此药能补肺定喘,并说此品"口含少许,奔走不喘息者,始为真也"。先生受此事启发,有意用此药治肾虚之喘,颇有效验。
对于肺癌、肺转移癌及放化疗导致的放射性肺炎,临床常与乌贼骨、人参等配伍使用。曾治疗一位肺癌晚期,反复化疗的患者,西医确诊为小细胞肺癌晚期,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临床予以小剂量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来诊时,患者咳喘,胸闷、痰多,不能平卧,头面部浮肿,考虑肺癌晚期,反复化疗后肺肾气亏虚,所以,采用人参蛤蚧散为主方,患者服用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能平卧,咳嗽减轻。病初,一般认为该患者的生存期最长半年,经中医治疗后,患者存活了两年半。
标签:
上一篇:羌活独活的区别
下一篇:中医从哭声判断婴儿健康